好稿子最懂受众心理!从高考作文说起

2020-09-04 华文融媒云 作者:姚赣南 浏览:701

好稿子最懂受众心理!从高考作文说起

 

姚赣南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写新闻、办媒体也是这样,需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想他们之所想,写他们之所爱,让心弦共鸣,奉献出能在受众中广泛传播的优秀新闻作品。

 

从一篇满分高考作文说起

2020年高考的一篇作文《生活在树上》火了。对这篇带有“嚆矢”“滥觞”“振翮”“婞直”“玉墀”等难懂字眼的文章,褒贬不一。若以满分为100分计,有的阅卷老师给100分,有的给83分,有的给65分,但更多的网友给的分是不及格。

为什么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的看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网上已有许多评论,有人说作文考生的文化底蕴深厚,有人说是辞藻堆砌不知所云。有兴趣者可以在网上读一下。我仅从阅卷者心理状况来略加分析。

高考作文的读者极少,少到只有几位阅卷老师。高考作文不是写给广大网民看的。高考作文不是新闻稿,通常情况下作文不会在报纸上或网络上发表。

阅卷老师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呢?在作文阅卷过程中,老师既辛苦又乏味。因为考生的一篇又一篇内容雷同的作文,虽未脱离主题,但缺乏文采,平淡无奇。在快速阅卷过程中,久而久之,老师的大脑处于一种抑制状况,简直要昏昏欲睡。这时,突然有一篇又新又异的文章映入他的眼帘,他的倦意为之一扫,精神为之一振,这篇作文就有机会得高分了。

浙江这位写《生活在树上》的考生牢牢抓住了阅卷老师的心理状态,投其所好。但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6分,随后的两位老师却给出了55分的高分(满分为60分),最后这篇作文被审查组判为满分。

   看来,抓住读者心理,是写文章的重要一环。

 

让新闻“为多数阅者所注意”

什么是好新闻?新闻教育专家徐宝璜指出:“新闻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新事实。”他认为,最近事实如果只有少数受众关注,不是新闻,因为此种事实太多而且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多数受众关注,方能成为新闻。若能为全体受众所注意,则为绝好新闻。

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其心理本质是一种社会心理,有很强的自发性、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差异性和可变性。新闻从业人员写新闻稿,是为了借媒介的力量拓展自己的认识,让受众有意或无意地接受。在写作时,作者的新闻导向往往是隐含在事实报道之中,而不是强制性地对受众进行灌输。

新闻产品的这种非强制性,决定了受众的自由选择,他可以选择看,也可以选择不看。因此,受众的态度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凡是题材新颖、新闻性强、用事实说话、能引起受众的兴奋的新闻就是好新闻。能使受众因信息影响而落实到积极行动、有明显的社会效果的新闻,就是佳作。

如何使新闻从少数阅者走向大众阅者?除了写稿要求真实、准确之外,还要认真考虑驱动受众选择新闻的原因,了解受众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只有那些针对性强、题材鲜明、内容有料、标题突出、文字生动的文章才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重视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

双向与互动是新闻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特性。新闻发布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会在受众的思想和行动中反映出来。20113月全国出现的抢盐风波,就是因为网络上疯传“日本核辐射导致海水污染”引起恐慌造成的。在这关键时刻,主流媒体通过科学知识打破谣言,报道紧急调集食盐货源消息稳定市场和人心,使风波很快平息。

受众在接受新闻时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是对媒体的反馈。反馈是体现现代传媒双向性与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反馈可以通过阅读与收视率的调查、发行量的增减、群众来信来访的多少、街头问卷以及网络跟帖状况得到。

对反馈活动要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实效化,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一时兴起搞一阵子,然后长期停顿。只有切实了解受众的反应,听取受众的意见,掌握受众的心理情况,就可以避免闭门造车,获得良好的受众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受众不仅仅是媒体信息的接受者,而是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监督者。这种互动式的反馈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坚持双向互动,对媒体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作风有很大的好处。

 

让受众从“无意”向“有意”转变

受众对媒体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就是随便看看,顺手翻翻,没有什么固定的目的,随意选择一种媒体、一个栏目作为获取新闻的渠道。事实证明,无意注意是受众的一种常态,有的只是浏览一下标题就过去了。

而有意注意则不同,它是受众有预定的目标。传受双方形成紧密关系,互相守候,受众如“铁杆粉丝”一样,还能成为“拉拉队”。比如,有人看到《人民日报》上“任仲平”的文章,知道这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就抓紧去读。又比如,有人预定好当晚八点电视体育频道,准时观看北京国安队的足球比赛。

我们在写新闻时,如何使自己的稿件成为更多人的有意注意?一是要让文章适合受众的求真心理、求新心理、求近心理。二是要在固定的、经典的栏目上刊登,努力使自己成为知名撰稿人。如上海《新民晚报》原总编辑赵超构以“林放”笔名,那些年经常发表杂文,受到许多人的有意关注,影响很大。北京的邓拓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燕山夜话,也是当年读者关注的热门栏目。

让受众从浅阅读向深阅读过渡,从逆反心理向顺畅接受作者观点,让媒体持久地保持用户黏性,就必须尊重受众,让他们行使各种对媒体的权利:

受众对媒体有传播权,可以投稿,可以反馈;

受众对媒体有知情权,可通过媒体获取各种信息;

受众对媒体有选择权,可以选择某一份报纸、某一电视频通、某一网站;

受众对媒体有监督权,可以对媒体提出批评、建议。

任何无视或忽视受众的媒体,必然会走向失败。新闻传媒的致胜之道,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摆正并协调好发布者与受众的关系,切实了解受众心理,做到“你的心思我知道”,争取获得最广大的而又最忠诚的受众。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