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好新闻?去基层挖掘“富矿”!

2020-09-14 华文融媒云 作者:王天海 浏览:775

如何寻找好新闻?去基层挖掘“富矿”!

王天海

 

写新闻易,但写好新闻不易。对于新闻工作者,在保质保量完成新闻采访任务的同时,采写出业界认可的好新闻,无疑是一件美滋滋的事儿。但关键是,如何写出好新闻?写出好新闻的前提是,如何寻找好新闻?好新闻从哪里找?结合多年的新闻采访经验,笔者认为:好记者要去基层寻找好新闻,在基层挖掘新闻的“富矿”。
基层是一部反映工作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新闻的“富矿”,蕴藏着最精彩的故事、最感人的事迹、最鲜活的素材。基层百姓身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精辟的观点和独特的思想,真所谓高手在“民间”。笔者刚毕业后,就在条件异常艰苦的焦炉一线工作,整天和工人师傅们在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共同交流想法、分享苦乐,对基层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出于对文字的喜爱,工作之余,我常常把发生在焦炉身边的故事和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写出来,发表在企业的内部媒体上,没想到获得了好评。也正是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故事,感动了编辑、感动了职工,让我从一名炼焦工人成为报社记者,从此走上了新闻采访这条路。
因为对基层有着深厚的情感,当记者期间,我最爱去采访的地方是基层,去最艰苦的地方,和一线职工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反映他们的工作现状,替弱势群体发声、为基层人民说话。常常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我在基层采写的稿件,屡屡获得嘉奖。2014年盛夏时节,我去酒钢“铁山精神”的发源地镜铁山矿采访。就在和矿山职工在宿舍聊天的时候,兼职工会干事曹亚军说,他吃完晚饭,还要去忙乎资助困难儿童的事。出于职业的敏感,我立马追问了下去。结果没想到,捕捉到了一条“大鱼”。当天晚上,我被矿山职工资助贫困儿童的故事深深打动。矿山工人是多么高尚,他们自己并不富裕、身处在最艰苦的地方,却忘不了帮助困难的孩子们。第二天,我紧接着去跟踪采访,顺藤摸瓜、刨根问底,直到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在矿山现场写出《来自矿山的爱心》(见附件1)。发表出来后,立刻被《甘肃日报》等媒体转载。
那次矿山采访,更加坚定了“去基层寻找新闻线索”的想法。无论是火红的钢铁现场、还是炙热的电解铝厂房、或者是大漠深处的戈壁铁路、亦或是大山深处的扶贫战场,都是我最爱去的地方。我认为,坐在办公室里,就算知识再渊博、功底再深厚、经验再丰富,阅多少书籍、翻多少资料、打多少电话,如果不走出去、不去基层寻找素材,怎么也找不到好新闻。即便是合理的想象,也算不上新闻。只有走出去,眼观八路、耳听四方,时不时左顾右盼,才能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只有去基层,才能闻到新闻的气息、听到新闻的声音、看到新闻的原始状态;只有去基层,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提升精神境界、激活写作灵感,为写出好新闻做好铺垫。
2017年春节过后,我去曾经工作过的班组采访。起初,并没有采访目标,只是怀着一颗好奇之心,去老班组转转。结果,到了班组后,却无意间发现了班组里的惊人变化。和我在的时候,简直是两个模样。于是,在做了进一步的补充采访后,一篇名为《在干熄焦丁班拉家常》(见附件2)的通讯迅速“出世”。当天完成后,第二天就见报。作品短小精悍、可读性强,全是来自基层职工的语言,通俗易懂、很接地气。通过现在和过去的班组对比,反映出在全面深处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一线工人的幸福生活。该作品当年被评为“冶金记协好新闻通讯类作品三等奖”。
总之,寻找好新闻一定要去基层,否则一切为空、无从谈起。新闻人不能总是盯着重大事件、重大会议、重大活动,一定要勤于去现场、去艰苦地区,和基层人民交朋友,谈心交流、多拉家常,挖掘那些发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和动人故事,才能使自己的作品真正以情动人。例如,获得中国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类作品《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见附件3) ,就是《四川日报》记者徐中成长期驻守在藏,在下基层“抓活鱼”过程中的一篇精品佳作,生动叙述了藏区农牧民的命运起伏和人生感悟。试想,假如徐中成不去基层,能写出文风如此淳朴的经典作品吗?显然不可能。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多去基层,在基层寻找“活鱼”、获取智慧、挖掘“富矿”,激发灵感、升华境界、提升自我。只有走进基层一线、走进百姓心田、走进现实生活,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去别人没去过的地方、写别人没写过的题材,才能创造出不愧于时代、不愧于社会、不愧于人民的优秀新闻作品。
正是因为采写了大量反映基层面貌的新闻作品,再加上对新闻工作的执着追求与热爱,2018年,我被嘉峪关市委、市政府评为新闻宣传战线上的爱岗敬业“最美雄关人”。在接受嘉峪关市电视台采访时,我再次表达了新闻人要善于去基层挖掘“富矿”的观点。尤其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记者更要多去一线采访,不怕苦、不怕累,多想、多写,用爱执笔、为民发声,采写有思想、有深度,寄托着丰富情感和崇高情怀,真实、亲切、感人的新闻作品,用实际行动展现出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从受触动到行动 知识改变命运

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

(四川日报记者 徐中成 2015年3月26日)

 

本报讯“这两年,别人想在我们村寨娶走个媳妇都难。”3月25日,记者在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采访时,噶哇村村委会主任仁卓的一句感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为何难?原来,村里年轻人不少都出门上大学去了。全乡共629户人,近7年间已有235人从大学毕业,还有124名大学生在读。

求吉乡地处若尔盖县和甘肃省迭部县交界处,只有7个村、21个自然寨,却是全县走出大学生最多的乡镇。乡党委书记张建荣说,乡里不少学生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大学,还出了全县第一个留学生。

一个偏远的藏区乡,为啥能培养出这么多大学生?

张建荣介绍,上世纪末,求吉乡村民组建了潘州物流车队,走南闯北跑运输。眼界打开后,不少村民才发现,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低,做事受限,于是空前地重视起子女教育问题来。

下黄寨村村民尼美多吉开货车已有20年,“我小学二年级都没读完,好多路牌认不到,找路很不方便”。同村的巴千学不认识几个字,跑运输时要记录饭店电话,就在电话本上画个碗和筷子,再记上数字。尼美多吉一家省吃俭用,支持独生女儿罗措考入了阿坝师范学院。巴千学的儿子多吉扎西已大学毕业,正在自己创业搞现代农业。

近年来,对国家和省里的“两免一补”、“9+3”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求吉乡党委、政府大力宣传,让家家知晓。每年6月1日,乡上召开群众大会,以藏族的最高礼仪,给尊师重教的好家长和爱岗敬业的好老师献上哈达,给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发放学习用品。连续多年,求吉乡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

求吉乡并不富裕,村民们千方百计筹措教育费用,有的不惜卖掉家中全部牦牛。

去年夏天,上黄寨村召开了一次村民会议,议题是:把重视教育列入村规民约。原来,比起邻近的苟哇村、下黄寨村,上黄寨村的大学生较少。村民们商定,凡是有人考上大学,村上给予1000元奖励,每户村民还要各凑一两百元给他们当学费。

社会各界也伸出援手。由退休干部牵头成立的求吉乡教育助学协会,募集爱心资金70余万元,已对全乡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资助。

据初步统计,求吉乡的大学生毕业后,少数去了成都等大城市,约90%的人回到了阿坝州工作,成为教师、医生、公务员、技术员,其中科级干部已近百人,求吉乡成为阿坝州双语干部的一个摇篮。

29岁的更巴措是苟哇村人,她从绵阳师范学院毕业后主动回乡当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希望帮助更多孩子走出藏寨”。

《四川日报》 (2015年3月26日 第一版)


作者简介:

王天海,现供职于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MBA,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作品发表于《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冶金报》《中企传媒》《甘肃日报》等媒体。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