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新闻稿的生命力?做到三点就行
姚赣南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是历史。我的绝大部分新闻稿在时过境迁之后,便不再提及了,有的都没有保留。
如何才能保持新闻稿的生命力?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我在38年前写的一篇新闻稿《“葡萄宋”露富记》,竟然枯木逢春般地重新出现了。这引起了我对新闻稿保持生命力的思考。
“葡萄宋”从露富到幸福
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阅读了发表在2019年7月23日“大爱高密 情暖凤城”公众号上的那篇文章:《幸福的“葡萄宋”》。
文章的作者是位年轻朋友,名叫罗维新,看照片约40岁左右。我并不认识小罗。
2019年夏天,罗维新访问了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赵戈庄的宋泽明,写成《幸福的“葡萄宋”》一文。而文章标题上的“葡萄宋”,分明是我在1982年给宋泽明取的“外号”。小罗在文中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富民政策,给宋先生家插上致富的金翅膀。他带领乡亲们种植葡萄‘先富带后富,共奔致富路’事迹,1982年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宣传后,‘葡萄宋’美名传遍大江南北,高密人更是无人不晓。”
文中所说的那篇发表在1982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新闻稿,正是我的老师林晰和我写的,标题是《“葡萄宋”露富记》。当年,我俩把宋泽明称为“葡萄宋”,并写进了新闻稿。
小罗在他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中附上了多张照片,其中就有我和老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那篇文章,还有我在1986年5月27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另一篇文章《“俺相信,党的富民政策不会变!----重访“葡萄宋”》。
《人民日报》(1986年5月27日 第2版)
三十多年前的一次采访
看着小罗的文章和照片,让我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的往事:
那是1982年10月,是我踏进人民日报社大门的第二个年头。那时候我三十多岁,在人民日报社算是个年轻记者。我的老师林晰有一天对我说,准备一下,咱俩去山东采访。我十分高兴,准备好资料、地图和采访用具,第二天我俩便直奔济南。
到了省会,在省委、省政府看了许多材料,没找到感兴趣的新闻。于是,林老师提出走基层一线。在当地宣传部门人员陪同下,我们乘坐了一辆小面包车,从济南出发,途径淄博、潍坊、平度,到达高密。高密别名“凤城”,当年还是个县,农村还是称“公社”。
在潍坊与当地干部聊天,聊到高密有一名种葡萄的农民宋泽明,因种葡萄成了“万元户”。前些日子,他听了时事广播,想通了,把攒起来的一万多元钱拿出来,买葡萄苗,教乡亲们种葡萄致富。我们觉得这个事例很典型,有故事,便提出直接去宋泽明家看看。
在高密县城关公社赵戈庄大队的宋泽明家中进行认真采访后,在林老师指导下,由我起草,经他修改,很快地写出了《“葡萄宋”露富记》一文。
我为什么把宋泽明取名“葡萄宋”?一是好记,二是我由曾读过的邓拓名篇《访“葡萄常”》,脑中掠过一丝灵感。不过,邓拓写的是常氏姐妹制作的料器工艺品葡萄,是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不是种植的葡萄。
《“葡萄宋”露富记》在1982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后,当天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播,引起了轰动效应,“葡萄宋”出名了。
?
《人民日报》(1982年11月2日 第1版)
“葡萄宋”再创佳绩
后来,“葡萄宋”不但种葡萄,还办起了葡萄酒厂。小罗在文章中说:“目前,‘葡萄宋’已发展为种植、加工、酿酒为一体的农业示范龙头产业。” “几十年来,宋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坚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理念和行动,并取得较大成效”。
网友们在读了小罗的文章后纷纷留言。有的说:“当年人民日报两记者下榻政府招待所,一篇稿子可是了不得。当年宋泽明的那篇报道,至今在我的剪报簿里。”有的说:“大家恐怕对《‘葡萄宋’露富记”》这篇轰动全国、震撼高密的文章早已淡忘了,可我作为当时一个新闻爱好者,至今记忆特深。当年那个时代,宋哥致富不敢露富,当时记者去采访时,只是谈了点体会。文章在人民日报第一版登出,影响了全国,更轰动了高密大地。改革开放至今,宋哥简直换了个人,谈起致富,滔滔不绝,大胆说出提前进入小康,生活天翻地覆,是真正的幸福‘葡萄宋’哥哥!”
有的称赞道:“‘葡萄宋’是高密农业发展的一面红旗。74岁还在参加劳动,是致富路上的榜样。” 有的还记得“三十年前他家酿的葡萄酒是琥珀色的。”有的说:“我为生态园酿酒业的‘葡萄宋’点赞!”
珍惜人民群众的称赞
1982年的这篇新闻稿为什么至今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我简单总结一下原因,主要有3条:
一是文章的主题抓对了,抓住了我们党和政府理直气壮地鼓励人民群众致富这个主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是个永恒的主题。
其次,文章的标题取得比较生动,“葡萄宋”露富,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千字文,比较好读。
更重要的是第三条原因,宋泽明这个典型三十多年来做得好,走得稳,没褪色,而且与时俱进,老典型开创了新局面,有可以后续报道的新事迹。
看来,主题鲜明、内容感人、典型扎实的新闻稿,就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能从“易碎”变成“不易碎”,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篇稿子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称赞,能够为推动社会进步出一点力,这是最高的荣誉,应当珍惜并继续努力!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