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与写作结缘
谈起我的写作,要回到10多年前的大学校园里。那时,还是一名来自农村,说话、穿着、学习都不起眼的文学院学生,出于对写作的兴趣,加入了校学生会宣传部,承担起《学生会通讯》的编辑。作为部门负责人,每逢学校搞大型文体活动,我都去做宣传报道。慢慢的,在老师和学长的指导下,我写的稿件被发到学校内网上,班里同学看到后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
记得有一次,下课后行走在校园的樱花大道上,突然听到广播里在读我的稿子,当时兴奋得快要跳起来。随后,买了一大包零食,飞速奔向宿舍,独自一人偷偷乐了很长时间。印象更深的是,2008年9月,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迎新活动。我写的《金秋九月齐放歌
百年师大耀辉煌——西北师大举办“金秋九月·十月放歌”活动》,发表后受到了好评。
当时,只是一名学生,期望通过参加各类活动,丰富校园生活、锻炼个人能力。至于未来的道路,在极力寻找突破的同时,夹杂着一些朦胧与模糊,有时想着考上公务员、有时幻想当一名教师,没想过专门从事写作。然而,我竟然反映迟钝,意识不到自己已能写一些简单的新闻报道,注定将为我后来的写作道路起好步、开好头。也正是那段持续时间不算太长的业余写稿经历,成为我一生值得怀念的美好记忆。虽然没有产生什么轰轰烈烈、名噪一时的反响,但的的确确带我走出了写作的第一步,成为通往写作殿堂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二步:报纸首发稿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炼焦工人,在基层班组从事倒班作业。面对艰苦的环境,我感到低落和失望、迷茫和彷徨,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工作中常常遭到一些批评和嘲笑,有时窝着一肚子委屈和泪水,想诉说出来,但无人理解。感到命运无力改变之时,我想到了写作。但刚开始对工厂一无所知,不知道写什么,也无从下手。后来,渐渐捕捉到了一些素材,竭尽全力写出来,结果被支部书记PASS掉了。
直到有一天,厂里举办青工思想教育座谈会。我是当中比较显眼的一个,原因是和煤焦化、化学、化工等理工专业的大学生不同,我是个文科生,但干着和他们一样的工作。会议结束后,厂宣传干事让我写个稿件,可能有意在考验我。当时,我并没感到什么新奇,也没想到能发表。于是,按照在学校时写报道的老套路,完成后就交了上去。
出乎意料的是,没过几天,作业区的管理技术人员告诉我,我写的稿子在报纸上发表了。开始,我都有点不敢相信。那时,还没有电子报,只好四处打听,直到急切地找到那份报纸后,亲眼看到了《焦化厂开展青工思想教育》的稿件和我的名字。虽然只有100多个字,在报纸二版的基层动态栏目里,但那是我上班后真正意义上发表的第一篇稿件,给当时处在迷茫、低谷中的我给了巨大信心和鼓舞。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我拿着那份报纸,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心情是何等激动与兴奋。

?我在报纸上发表稿件的事,很快在班组传开了。我不仅获得了班里人的尊重,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从此,我上班时也有了底气,在班组里慢慢抬起了头,班长也经常给我安排一些与写作相关的工作。那次之后,我更加坚信了自己,找到了新的目标和方向,点燃了火热的激情。接下来的日子,只要有空我就写,一篇接着一篇写,大胆地写、积极地写,只要我认为有亮点的就去写,不怕写不好被人笑话、也不怕写错了丢人、更不怕别人找出毛病。凡是每一篇,我都追求完美、努力写到最好,都投入全部的真情实感和百分之百的热情。如果没有新闻题材,我就写文艺稿件,或者政研论文,不仅发表在报纸上,还刊登在党群、工会等杂志上。越写越能写,越写越写不完,写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发表的也就越来越多。
第三步:新闻采访路
两年后,企业安排学文科的大学生到报社见习,锤炼文字功底。因为之前经常给报社投稿,我被第一批选中。在报社的舞台上,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去企业的每一个厂矿采访,采写出一篇篇鲜活的报道,高炉上、书桌前、灯光下,美妙的文字、思想的火花、经典的智慧,都令我难以忘怀。
半年后,我从众多大学生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正式记者。由于来自基层,我对基层和基层工人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情感。每天我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厂区采访,无论节假日还是深更半夜,不管是火红的生产现场、还是荒凉的大山深处,我都义无反顾、执着前行,在风雨无阻的路途上,寻找那些最真实、最感人、最新鲜的新闻故事。而这一走,就是5年多。5年来,我骑着电动车、背着照相机、带着采访本,走遍了厂区的每一个角落、见证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遇见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记不清写了多少稿件,也数不清去了多少地方,但一直在采访的路上行走。那时,我头脑中还没有外宣的概念,只是一心一意为报纸供稿。不知不觉,许多稿件被外部媒体转载,有时自己都不知道。2018年,我被嘉峪关市评为新闻宣传占线上的爱岗敬业“最美雄关人”,第一次被采访。那一刻,我切身感受到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正义与豪情。
2018年10月,我去遥远的加勒比海岛国牙买加担任英语翻译。工作之余,我兼任宣传工作,采写的一篇篇发生在海外的新闻报道发回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去年回国后,我又回到了熟悉而亲切的新闻宣传岗位上,无论是新媒体编辑,还是外宣工作,我都没有脱离曾经给我带来阳光与温暖、激发我的斗志和激情、让我注定钟爱一生的写作。今天看来,我在那时写的一些稿件有不足之处,但是当时的写作精神想起来连我自己都感到敬佩。试想,如果没有那时的冲劲和韧劲,后期在写作道路上的收获也就无从谈起。
第四步:未来写作梦
如今,我的投稿范围开始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我。每当看到我的稿件在《新华社》《中新社》《世界金属导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工人报》《嘉峪关日报》等外部媒体上发表时,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感动。回首走过的写作之路,想到我的第一篇稿件,以及稿件背后的艰辛与泪水,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和感动,让我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平静,几乎无法用语言表达。正是因为经历了迷茫时期的黑暗与摸索,才有了光明时期的辉煌与成就,才会有对未来的期许和盼望。
哲人说,路是一步一步走的。写作亦是如此。未来的路上,可能会遇到曲折与磨难,无论在什么地方、走上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我都不会放下手中的笔,让思绪沿着心所向往的方向,在文字的海洋里,寻找精神的归宿、解除内心的孤独。是的,写作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要感谢生活、感谢写作,感谢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感谢我写过的每一篇稿件,是他们铺开了我通往文字世界的大门,给困惑中的我送来了温暖和力量,也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王天海,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MBA,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作品发表于《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世界金属导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冶金报》《甘肃日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