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牢两个“关键词” 就能写出好稿子

2020-10-19 华文融媒云 作者:姚赣南 浏览:579

QQ截图20201019115025.png


在阅读文章时,抓住“关键词”很重要。博客热门的那几年,每当我写好一篇博文时,总要选出五六个“关键词”,把它们列在文章下方“关键词”一栏上,以便于读者索引查阅。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也是网络搜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本来是图书馆学中的词汇。
在写新闻稿时,如果能认真领会两个“关键词”,并在实际写作中加以运用,那么,你的写作水平一定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这两个“关键词”一个叫“选择”,另一个叫“加工”。
 
从5个方面选材料
在写作中,记者和通讯员都会有许多素材。面对大量的材料,怎么选择?选什么材料?不选什么材料?这是写作一开始就会遇到的问题。
归纳起来,可以选以下5个方面的材料:
一是选那些采访得来的第一手材料。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鲜活的第一手材料。记者通常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随后则开始展开全面的调查采访,尽量获取第一手资料。这些材料的特点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内容新鲜,未经过任何修饰,不是道听途说而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在写《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见《人民日报》1999年5月9日第1版)一文时,就在现场,掌握了最新的第一手材料,成为第一个迅速向国内发回此消息的记者。
(《人民日报》 1999年5月9日第1版)


二是选那些经过认真核实的第二手材料。
第一手材料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第二手材料。所谓第二手材料,是指那些以前就有的现成材料,如年鉴、报告、文件、数据、报表等,还包括各种媒介已发布的信息及图书馆的文献等。在写作中,用好二手材料,可以突出烘托主题的背景,开阔读者视野,引起想象。无论是用典故、用数据,在使用第二手材料时,必须反复核实、鉴别真伪,切不可失真传讹,影响文章效果。
《人民日报》1988年7月26日第1版上发表的中央军委决定我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文,就写了这首进行曲的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原名《八路军进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1939年秋作于延安。解放战争中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65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几句背景材料的说明,使读者了解了这首曲子的作者、时代背景,名称演变过程。

QQ截图20201019093422.png

(《人民日报》 1988年7月26日第1版)

三是选那些独具特色的材料。
为什么不少新闻稿看上去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感觉?就是因为材料选得太一般。而只有那些独具特色的材料才能具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最能感动人。文章要想独特,就得有独特的经历,独特的思维,抓住独特的材料,不人云亦云,要坚决抛弃那些空泛的、套路的东西。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哪几篇文章在您脑海中印象最深?就是那些有独特材料的文章。在读雷锋的故事时,我们记住了“雷锋日记”;在读大庆人的事迹时,我们记住了“铁人精神”;在读好八连的文章时,我们记住了上海最繁华的一条马路“南京路”,记住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正是这些有特色的材料,使报道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四是选那些生动活泼的语言。
在许多新闻稿中常常是叙述多,对话少。要想说话,常常用的是“纷纷表示”“一致表示”“异口同声”等,显得内容呆板枯燥。为了使文章生动活泼,在叙述的同时,要巧用语言对话。把采访中得到的群众的语言加以整理,把那些精彩的警句妙言摘抄出来,大胆地用到新闻稿件中去。
五是选那些有说服力的数字材料。
我们在写新闻稿时,避免不了与数字打交道。一些稿件必须用上一连串的数字。用得好,可以使稿件更加精准、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有时候,用好一个关键的数字,往往胜过几百字的叙述。
在使用数字时,应当遵循真实、精准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张冠李戴,坚持实事求是。同时,运用数字要适度,不能太多,因为新闻稿不是统计报表,要选那些有价值、有代表性的数字来使用。
在写作中,将数字用形象化的手法表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某奶茶企业说他们的奶茶“一年卖出七亿多杯,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这就把巨大的销售量形象化了。又比如,在关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分辨率服务,稿件中写道:“如果用这个高精度应用服务约车,我们就不需要靠电话来喊最后100米、最后10米,车辆可以直接开到你的跟前。”这样的数字,又好理解,又有说服力。
 
快写慢改与首尾呼应
材料选好后,就是对文章的“加工”了。“加工”如同盖房子,如同烹饪。盖房子要有图纸、有设想,装修时要设计好。烹饪菜肴时要考虑先炒什么,后炒什么,加什么调料,炖多长时间。
写作也一样,写作前,对文章形式有个整体设想,是写消息还是写通讯,是写长通讯还是短通讯,是写评论还是写深度报道,心中得有个数。要对文章搭个框架,开头怎么写,怎样过渡到主体内容,怎样收尾,有个大致的想法。
“加工”必须掌握好的技巧。比如,同样一棵大白,好的厨师做出来的味道就比一般人做得好吃。为什么?因为刀工不一样,火候不一样,调料不一样,步骤不一样。总之,是厨师“加工”的技艺高超。同样,我们在对文章进行“加工”时,就必须掌握修饰、优化、强化、变化等手段,使文字更加清新动人、与众不同。
“加工”时必须过“三关”:文字关、核实关、结构关即首先要消灭错别字,使文字通顺,事实准确,结构合理。其次,要给文章润色,使文章有文采。此外,必须反复推敲,为文章取个好标题。
除这几条外,在“加工”文章还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是坚持“快写慢改”的原则。
“快写”,指的是有思路的时候,快速地把想要报道的内容形成文字,用较短的时间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慢改”,指的是过一段时间,几小时或过一两夜,细细琢磨,用多一点时间,改三四遍。我的不少文章都改了四五遍才敢交卷。因为在琢磨修改的这段时间里,脑海中会涌现许多新的想法,或补充,或删节,或调整结构,或想出了新的词汇。
二是注意首尾呼应。文章连贯的标志之一是首尾呼应。开头很重要,结尾也很重要。不能有头无尾、虎头蛇尾。好文章几乎都很注意这一点。
比如,我们熟知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开头写的是自然灾害:“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就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而结尾又一次提到自然灾害。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焦裕禄同志……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形象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只要我们在阅读文章时稍加留意,就会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从中领悟出文章首尾呼应的奥妙。
由此可见,抓住了“选择”与“加工”这两个“关键词”,文章就成了精品,就会受到读者的青睐。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