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科研“经验”与新闻写作“秘诀”

2020-10-26 华文融媒云 作者:姚赣南 浏览:45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与学生们的一次交流中说:“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说沒有什么秘诀,我是有经验。我成功的经验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灵感就是思想的火花,这人人有,你不要放弃它。机遇宠爱有心人。”

多么完美的回答,多么精炼的概括!

科学与文学是相通的。这个答案不但适用于科学研究,也适用于新闻写作;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经验”,也是新闻写作的“秘诀”。

 

知识要既专又博

不正是这样吗?科学需要知识,写作也需要知识。既要有感性知识,也要有理性知识。

在进行新闻写作时,首先要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有所反映,然后,深入到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有所感悟,把握住事物主题及各方面的联系,这样写起文字来就会既通畅又深刻。

人民日报原社长、总编辑邓拓说过:“报纸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的。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的范围越广越好。”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凡是既有专长、又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就能高效、准确地采访到有深度的新闻信息。

 新闻工作者的需要掌握的综合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知识。读一些经典著作,及时学习领会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经济知识。学习政治经济学,了解外汇、金融、工业、农业、交通、房地产等方面的知识。

----哲学知识。树立起科学的实践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问题,克服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

----法律知识。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在撰写有关稿件时,做到知法、守法,依法采访。

----历史知识。广博的中外历史知识是稿件中背景材料的重要来源,使我们的稿件有深度、有厚度。

----科技知识。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应当经常关注。

以上这些知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做到积学储宝,厚积薄发。一部分知识可以边学边用,在采访前“突击”一下,补一下功课。因为每个人的知识都有短板,急用时学习一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知识从何而来?从书本中来,从课堂中来,也从实践中来,从经验中来,也从失败教训中来。

 

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说到汗水,就与勤奋、踏实、耕耘、实践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了。

袁隆平院士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在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应用与推广时,遭受过许多次失败、非议、嘲笑、质疑。但袁隆平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决不会退缩。” 他生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视水稻为自己的孩子,头顶烈日天天下田。只要水稻还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观察。眼睛刚做了手术、肺部感染,一天要打3次针,他也从不缺席。袁隆平在汗水的实践中成功了。他对他的学生有一个起码的要求,他说:“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可见,袁隆平对实践的重视。

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必须眼勤、腿勤、耳勤、脑勤、手勤,笔勤,坚持到一线采访,坚持贴近生活实际,不搞捕风捉影的东西,不搞虚头巴脑的东西,坚决反对假新闻,反对形式主义。从观察到思考,从采访到分析,要热爱自己的这一份工作,有饱满的工作激情,有执着的钻研精神,有坚韧的独创之路,经得起挫折的考验,经得起失败的痛苦,坚持学习不止,笔耕不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灵感在忽然间涌现

说到灵感,我在《写作的灵感从何而来?抓住它,你就会成功》一文(见《华文融媒云》)2020年9月14日)中专门讲到了这个问题。

扫一扫阅读原文

灵感是人们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之后,瞬间获得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思维状态。灵感对每一个人是平等的,记者、通讯员可以有,建筑师、科学家也可以有。关键是谁能发现,谁能把握。人们可以从触类旁通中找到灵感,从厚积薄发中发现灵感,从处处留心中萌发灵感,从深入一线中获得灵感。然而,灵感是可遇而不能强求的东西,它是潜藏于人们思维深处的活动,它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说到底,灵感不过是顽强劳动所获得的奖赏。

袁隆平说:"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也需要灵感。"他认为,灵感并不神秘,它是在知识、经验和思索之后,由外界诱发的创造性思维。袁隆平教育学生们要记住,灵感从来只惠顾那些有心者。不要指望躺在床上就能获得灵感,也不要指望苦思冥想几天就能获得灵感。袁隆平从参加工作后,由于每天坚持下田坎,在多年的观察中,才发现新品种,才接近灵感。
    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培育杂交水稻,但连续6年没有搞成,原因就是没有培育出'不育系'。1970年他在与日本学者交流时,“忽然”想到,“能不能从野生的水稻植株里发现不育株呢?”有了这个想法后,他立即跳出原先人工栽培水稻的圈子,带着助手到海南岛崖县进行野生水稻资源考察,结果就在当年发现了一株雄花不育的野性稻。经过反复试验后,终于在1973年培育出了我国第一批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总结道,这“忽然”之间产生的念头,应该说是灵感。但这灵感是我6年来不停地搜索和思考的结果。要等待灵感的垂青,就先得不停地学习、实践和思考。坚持下去总会有灵感光顾。
    袁隆平院士获得灵感的经验,也是我们搞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学习的。抓住灵感,我们的采访、写作都会获得飞跃进步。

 

机遇宠爱充分准备

说到机遇,人们都会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进一步说,机遇是留给那些准备最充分的人的。

袁隆平院士几十年泡在水稻田里,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发现了机遇,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他说,“书本里种不出水稻。”

科学研究与新闻采写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凡是准备最充分的人,就能受到机遇的宠爱。比如,一次特殊的提问,一张偶然的照片,一次寻常的投稿,往往会给作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这样的例子在新闻界很多(如吴小莉的“被总理点名”提问、解海龙的“大眼睛”照片、吕岩松的“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报道等)。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得很久了,准备得很充分了,机遇就光顾了。有的甚至是在身处危机之时,化危机为机遇,获得成功。

朋友们,加倍努力吧。一切有志于攀登事业高峰的人,只要有充分的准备,一定能得到机遇的眷顾。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