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这四类记者不可取!

2020-11-16 华文融媒云 作者:王 默 浏览:545


  解放军报社原副社长欧世金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新闻界曾批评过的那种鼻孔朝上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应多想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争当志存高远、情怀深厚的新时代优秀记者。”

 

  这个提醒和告诫,十分及时、很有必要。

 

  文中指出的四类记者都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类:鼻孔朝上的“老爷记者”。

 

  第二类: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

 

  第三类: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

 

  第四类: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

 

  以上的概括是否妥当,有待商榷。但指出的4种现象、问题和毛病确实在媒体界存在着,也确实应当引起警醒。应当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将这些毛病彻底改掉。

 


“老爷记者”讨人嫌。


  “老爷记者”的特征是:鼻孔朝上,仰面朝天,架子大得很。这些记者到一个地方采访,不是态度和蔼,礼貌待人,而是摆谱儿、闹花架子,好像他们高人一等似的。

 

  这是记者的采访作风问题。我们应当明白,记者下去采访如同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是为了工作。所不同的是,你的记者的身份和职责与别人略有不同罢了。

 

  作为一名记者,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严格要求自己,与群众打成一片。万不可充当“老爷记者”。

 

  其实,大家都看得都很清楚,你的架子越大,别人越不买你的账。你也采访不到真情实料。诚如此,你怎么完成采访、写稿的任务呢!



“车轮记者”不可当。


  记者外出采访,交通工具必不可少。但绝不能由此形成“车轮记者”,即坐在车上隔窗看景,走马观花。

 

  现在确有一些记者是这样:他们下去采访,不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之中,更没有到比较艰苦的地方与人交谈。而是习惯于坐车转,听汇报。这怎么能行呢?

 

  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原农村部主任李克林,到农村采访时从不坐车。尽管被采访单位见她年岁大了安排了车子,但她从不去坐。她愿意走进农家坐炕头与人促膝聊天。在她看来,亲身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抓到“活鱼”。

 

  这种勇于、乐于迈开双腿走到实际生活中去的采访作风,值得大大发扬。


 

“文件记者”非记者。


  看文件、学文件,是记者的必做的功课。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论述、提法,还必须仔细“抠”文件。惟其如此,才能尽快全面掌握中央的精神和政策方针,写好报道、搞好宣传。

 

  但由此不能滑向“文件记者”,即对着文件照抄照转,有的连原话都照抄不误。这是必须要改变的。

 

  文件精神是指导我们做好宣传报道的指针,不是让我们在稿子里照抄照转。我们当以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其实质,不能一味照搬。如果那样,新闻报道倒好办了。可那样,那还叫新闻报道吗?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照抄照转的“文件记者”不是真正的记者。真正的记者是不会这样做的。



“电脑记者”应改改。


  电脑是记者写稿的手段、工具;复制粘贴也是其中一个必要环节。特别是材料整理、归纳集中,更离不开复制粘贴。

 

  但这些便利的条件,不能成了一些记者写稿子的手段。常见有些记者满足于在网上搜集材料,然后复制粘贴、稍加整理,便成了自己的稿子,还欣欣然署上自己的大名。

 

  如此情形,能是一个记者的正确做法吗?

 

  作为一名记者是很珍视自己作品的;也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举凡不是自己亲身采访、不是自己动手写的稿子,绝不会轻易署上自己的名字。更何况是没经采坊、靠复制粘贴成的稿子呢!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使用电脑,但不能成为“电脑记者”。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一名记者,当警醒以上这四类记者的毛病。刻苦锤炼内功,争做一个名副其实、优秀的记者!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