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社原副社长欧世金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新闻界曾批评过的那种鼻孔朝上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应多想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争当志存高远、情怀深厚的新时代优秀记者。”
这个提醒和告诫,十分及时、很有必要。
文中指出的四类记者都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类:鼻孔朝上的“老爷记者”。
第二类: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
第三类: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
第四类: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
以上的概括是否妥当,有待商榷。但指出的4种现象、问题和毛病确实在媒体界存在着,也确实应当引起警醒。应当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将这些毛病彻底改掉。
一
“老爷记者”讨人嫌。
“老爷记者”的特征是:鼻孔朝上,仰面朝天,架子大得很。这些记者到一个地方采访,不是态度和蔼,礼貌待人,而是摆谱儿、闹花架子,好像他们高人一等似的。
这是记者的采访作风问题。我们应当明白,记者下去采访如同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是为了工作。所不同的是,你的记者的身份和职责与别人略有不同罢了。
作为一名记者,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严格要求自己,与群众打成一片。万不可充当“老爷记者”。
其实,大家都看得都很清楚,你的架子越大,别人越不买你的账。你也采访不到真情实料。诚如此,你怎么完成采访、写稿的任务呢!
二
“车轮记者”不可当。
记者外出采访,交通工具必不可少。但绝不能由此形成“车轮记者”,即坐在车上隔窗看景,走马观花。
现在确有一些记者是这样:他们下去采访,不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之中,更没有到比较艰苦的地方与人交谈。而是习惯于坐车转,听汇报。这怎么能行呢?
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原农村部主任李克林,到农村采访时从不坐车。尽管被采访单位见她年岁大了安排了车子,但她从不去坐。她愿意走进农家坐炕头与人促膝聊天。在她看来,亲身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抓到“活鱼”。
这种勇于、乐于迈开双腿走到实际生活中去的采访作风,值得大大发扬。
三
“文件记者”非记者。
看文件、学文件,是记者的必做的功课。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论述、提法,还必须仔细“抠”文件。惟其如此,才能尽快全面掌握中央的精神和政策方针,写好报道、搞好宣传。
但由此不能滑向“文件记者”,即对着文件照抄照转,有的连原话都照抄不误。这是必须要改变的。
文件精神是指导我们做好宣传报道的指针,不是让我们在稿子里照抄照转。我们当以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其实质,不能一味照搬。如果那样,新闻报道倒好办了。可那样,那还叫新闻报道吗?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照抄照转的“文件记者”不是真正的记者。真正的记者是不会这样做的。
四
“电脑记者”应改改。
电脑是记者写稿的手段、工具;复制粘贴也是其中一个必要环节。特别是材料整理、归纳集中,更离不开复制粘贴。
但这些便利的条件,不能成了一些记者写稿子的手段。常见有些记者满足于在网上搜集材料,然后复制粘贴、稍加整理,便成了自己的稿子,还欣欣然署上自己的大名。
如此情形,能是一个记者的正确做法吗?
作为一名记者是很珍视自己作品的;也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举凡不是自己亲身采访、不是自己动手写的稿子,绝不会轻易署上自己的名字。更何况是没经采坊、靠复制粘贴成的稿子呢!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使用电脑,但不能成为“电脑记者”。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一名记者,当警醒以上这四类记者的毛病。刻苦锤炼内功,争做一个名副其实、优秀的记者!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