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项,是记者和通讯员必须掌握的一种写作类型。
通讯与消息虽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各有其本身的特点,两者不可混同。通讯不是拉长了的消息。
现在有人写出来的新闻稿既像消息稿又像通讯稿,好比是夹生饭,这种状况应当加以改变。

通讯与消息的主要不同点
通讯与消息的开头是不一样的。消息的开头要写导语,用“倒金字塔”手法把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放在最前面,导语中要写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等要素。
而通讯的开头往往有多种方法,只要是夺目之奇句,只要是传神之佳语,不论是哲理式的、交代式的、衬托式的、感叹式的、回忆式的、疑问式的、诗句式的均可作为开头。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是丰富多彩,各取所需。
通讯与消息的标题做法是不一样的。消息的标题要有动态词汇。《杭州西湖变美了》,这可作为消息的标题,也可作为通讯的标题。但是《美丽的杭州西湖》这个标题,因为没有动态词汇,所以不能作为消息的标题,只能作为通讯的标题。
《今日大寨》《大庆精神大庆人》《雪域高原第一乡》《百姓心中的丰碑》这些通讯的标题中,都没有动词,显然不能作为消息的标题。
消息的标题可以一行题,也可以两行题、三行题。主题、引题、副题可以搭配使用。
而通讯的标题一般为一行题,或者在主题下面加一个破折号,写上“记”“访”“侧记”“纪实”“札记”“纪事”等字样。
通讯与消息的写作手法是不一样的。消息的写作都是用第三人称的手法。而通讯可以用第三人称手法,也可用第一、第二人称的手法。消息的写作手法简单明了,比较概括。而通讯的写作比较详尽,比较细腻,常常是既有叙述,又有描写,又有抒情,还有议论。通讯不但要写出事情、写出人物、写出景色,还要写出情感,写出精神,有时代特点,对人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通讯在进行描写的时候,在不脱离真实性的情况下,还可以用比喻等手法。1963年5月8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风格----“南京路上好八连”纪事》的通讯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南京路是上海市最繁华、最富丽的街道。那高楼大厦,确不亚于江河两岸凌空矗立的山峰;那马路上的车水马龙,简直胜似江河中的洪涛巨浪;那五光十色的商店橱窗,则很容易使你联想起阳春时节岸旁的茂树繁花。夜里,那通明的灯火、闪烁的霓虹,比江河上空的万点繁星和云头上的闪电还要绚烂、还要辉煌……

这样富有诗意的句子,在消息的写作中是不会出现的。
通讯属于记述文,它和消息一样,必须具备新鲜性和真实性。不同点是,通讯的故事性更强,有情节,有起伏。从字数上来说,消息一般为几百字,长的一千字;通讯则可写一千字以上,甚至两三千字以上。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
首先,要多看名篇。报刊历史上诞生过许多通讯名篇,可以作为范本来读。这好比写书法临帖一样,临帖多了,再加上创新,字就写得好了。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一生写过许多通讯。他在解放前就写过不少战士通讯。新中国成立后,又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风帆起珠江》《潮涌中州》《赶着黄牛奔小康》《两张闪光的照片》《情系人民》《苏南农村第三波》《中原“金三角”纪行》等充满了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通讯。
新华社在“纪念穆青的专题”中评价道:建国以来,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他和他的同事,记录并传播了那个风云年代的主流精神。他贡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同时也无可逃遁地为时代规约。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日报70通讯选》,选取了从1949年6月21日以来的百余篇通讯,其中有柏生、李庄、田流、商恺、范荣康、纪希晨、范敬宜……许多名家的作品,值得一读。
其次,要安排好通讯的结构。通讯通常的写法是顺着写,即是按照时间次序及事件的起点开始写,然后写发展过程,直至最后的结果。这种写法的优点是条理比较清楚,缺点是容易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写得比较繁琐和冗长。怎样克服这一毛病呢?那就必须在历史的长河中截取几段最具激昂情节、突出主题的片断,重点叙述与描写,而把一般的情节简略带过。
通讯结构的另一种安排方式是横式结构,即在确定主题的情况下,用不同的人物、事件围绕这个主题来写,而不是按照时间先后来写。在抗击“非典”时期,有一篇通讯《在人民需要的时刻》,其中有3个小标题:“力量,在党旗下凝聚”“行动,为党旗添彩”“热血,为党旗沸腾”,讲的是3个不同地方的故事,却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党旗的光辉与力量。这种写法,同样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中心突出。
在掌握了顺着写和横着写的方法后,可以根据事件和人物的进展,创造出其它新的文章结构,如时空交叉式的结构等。
至于通讯的开头、结尾、细节、标题等问题,也是需要精心谋划的。在这方面,不少新闻行家已有许多精彩的论述,笔者在此就不再多讲了。
此外,在写通讯时必须注意素材的取舍。素材多是好事,但不会取舍反而会误事。学会取舍,就能把最精彩的部分提炼出来,组织成好文章。魏巍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素材有几十个人物和事例,最后只选了3个最有典型性的素材。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写通讯不要动辄几千字,往往从开天辟地说起,不少人物报道不用写那么长而全,真正动人的情节三两个;短新闻完全可以用来写人物,同绘画一样,工笔重彩固然可以写真,逸笔素描同样能够传神。大家不妨多试用一下这种方法。”提倡写短新闻,也包含着写短通讯,在这一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