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出好作品就要立大志吃大苦
姚赣南
翻阅着中外名家写出的一篇又一篇好作品,敬仰与羡慕之心油然而生,心想哪一天自己也能这样挥笔,写出一批超凡脱俗的文字。
在读了一些古人学习、写作的故事后,受到启发,得知想要写出优秀的作品,不但要有天赋,而且要志存高远,不怕吃苦,勇于实践。正如古诗所云的那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洛阳为何纸张贵?
“洛阳纸贵”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的是西晋时期有个文学家叫左思,写出了著名的作品《三都赋》,洛阳城内的人争相传抄,纸张成了紧俏物资,价格遽涨。
左思之所以能写出《三都赋》,除了他博学多才之外,还有两点做得非常到位:一是掌握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二是深入实地调查采访。“三都”指的是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城。左思所处的西晋时期在三国鼎立时代刚结束不久,立志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很有意义的。左思一方面认真查阅了魏、蜀、吴三都的史料、方志、地图,做到史料翔实,言必有据。此外,他还迈开双脚,到当地调查考察名山大川、风土人情、鸟兽草木。历经10年,终于写成《三都赋》,声震洛阳,耀眼文坛。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三都赋》类似概貌通讯。而写好通讯的重要条件是有情感,有史料,有现状,有议论。只有选材精当,主题突出,,角度新颖,才能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前人未知如何探?
在写作中立大志、能吃苦的还有一位名人叫徐霞客。一提到徐霞客,人们不约而同地会说出一本书的名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他从19岁开始就走上了考察祖国河山之路。他在旅途中喜欢走险路,渡险滩,爬绝顶。有一次在雁荡山考察时,竟攀登到猿猴也难以罕至的山峰之巅。他在广西溶洞考察时,因山洞狭窄,便脱了衣服贴着地面钻进去看个究竟。在云南腾越山区考察时,遇到险情,几乎坠入万丈深渊。
“真正的才智是刚毅的志向。”在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都留下了徐霞客的足迹。他历时30年,终于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实现了“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心愿。
如今,在《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即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旅行家。
采遍百草何所得?
笔者要讲的第三位人物是李时珍,他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在北京宫廷太医院任职时,读了大量医药典籍。为了能写出一本济世救人的医书,他开始实地考察,收集各种标本,访问各地药农。他到过江西、江苏、湖北、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攀武当山、上庐山、进茅山,历尽艰辛。他不但用笔详细记录了各种药材的性状、功能,而且做了相应的试验。对少数有怀疑的药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服用。
“勤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经过3次修改,历经30多年,《本草纲目》一书得以完成。全书52卷,190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
古人经验怎样学?
以上3个古人写作的故事,对我们的新闻采访编辑写作有哪些重要的经验启发呢?
首先,我们要学习他们锐意进取的志向。
无论是左思、徐霞客还是李时珍,都是有进取心的人,都是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的人。他们既总结前人的经验,又看到了前人的不足,锐意要创造出新的成果。左思的时代,先有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继有张衡写的《二京赋》,左思读后觉得仍有不足之处,于是立志超过前人写一篇《三都赋》。虽然他出身寒门,但能破世俗,开新局。徐霞客、李时珍也是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为自己的理想执著地追求,最后取得了成功。
其次,要学习他们认真调研、细心观察的方法。
谚云:“只在河滩上沉思,永远得不到珍珠。”左思、徐霞客、李时珍都是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的高手。他们遍访各式人等,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认真调查研究,细心观察世界,掌握了大量的鲜活材料,这正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之处。左思不但对三都的山川名胜、风土人情有研究,而且对建筑、园林、绘画、音律、工贸、农商等知识也了解。徐霞客的向导和采访对象有老农、樵夫、猎户、渔民、采药人、捕蛇者等,掌握的都是第一手资料。李时珍访问过许多药农和百姓,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编纂成鸿篇巨著。“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他们的这种实践方法,不正是我们新闻人应当遵循的吗?
第三,要学习他们注重史料的一丝不苟态度。
史料是前人知识的结累,是重要的背景材料。左思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史籍;徐霞客最爱读地理及旅游探险之类的书籍;李时珍阅读过800多部历代医书。他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
远眺者,是善于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实践者。正因为知识根基扎实,建立起来的创新知识大厦就能坐稳坐实,矗立云霄。
第四,要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艰苦环境的磨砺下,往往能造就人才。人才的成功因素固然有天赋、出身、机遇等条件,但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而能吃苦。知识是从刻苦学习中得来的,优秀作品是汗水的结晶。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左思、徐霞客、李时珍是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他们的成功是必然的。
水珠聚集成大海,经验结累是学问。有了上述的4条经验,我们的采访就有方法,我们的写作就能进步。在岁月的长河中,有着许多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学习铭记,以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砥砺前行,为新时代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