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发现新闻的路上

2020-11-30 华文融媒云 作者:王天海 浏览:461

走在发现新闻的路上

 

王天海

 

于1991年出版、售价仅为3.40元的《发现新闻之路》和现在市面上很多宽厚沉重、定价高昂篇幅冗长的新闻书籍相比,显然是一件稀罕物。

《发现新闻之路》中,每一篇新闻报道都非常特别。其中,一篇名为《陕北有煤海》【附件1】的报道是新华社记者冯森龄在深人陕北榆林一带乡村采访时,通过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通过精心组织文字而完成的。这篇新闻把煤炭地质勘探写得生动可读、别有新意。而作者冯森龄却谦逊地称“在采访中偶然获得的”。

《陕北有煤海》1984年发表后,被全国35家报台采用,被公认为典型的视觉新闻,荣获全国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冯老有40余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曾任新华社宁夏、甘肃、西藏、广西、陕西等分社社长,高级记者。

我认为,冯森龄的这篇稿件并不完全是在偶然间获得的,而是作者平时有辛勤劳动和深入基层艰苦采访的好习惯。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新闻工作首先要勤奋,经常走进基层一线,主动接近工人师傅和生产现场,深入挖掘素材,在不断的积累和思考中,才有可能写出合格的新闻作品。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思考,写所谓的“大稿子”,显然是不合实际的。

不过,闲下来的时候,我时常在想:“勤奋,就一定能写好新闻稿吗?”答案很明确:不一定呀!因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业务素养。刚进入新闻领域的新手,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的可能性似乎又不大。也正因如此,我们要做到:多写稿件,坚持往前走,并且保持稿件质量。

《发现新闻之路》中,给我留下很深的另外一篇新闻是题目为《深情》【见附件2】的小通讯,它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二等奖。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篇作品的作者刘宁是一名农村基层通讯员,他只在县里参加了四天的新闻业务培训。

刘宁在路上获悉题材后,并没有急于写稿,而是当晚就深人主人家里进行采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通过自己深刻的认识,对思想主题进行了升华,以农户“喷药”和“喂蚕”为矛盾,反映出农民的精神风貌,写出了农村实行生产责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人情美。读完这篇作品,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走在寻找新闻的路上,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索。

后来,刘宁在谈《深情》的写作经过【见附件3】时说:“写这篇通讯,我在结构安排上,从破题开笔、穿插引渡、到收束全篇,都经过反复斟酌,尽量做到有矛盾、有冲突、有高潮,有结果。”

回顾《深情》的采写过程,刘宁体会到:要使新闻报道避免“似曾相识妙”的窠臼,必须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留心日常生活,培养自己观察生活、发现新闻的能力,才能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走在发现新闻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勤于付出,我相信:距离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并不遥远。


附件1

陕北有煤海


新华社西安1984年10月18日电(记者冯森龄)记者新近去陕西北部的神木、府谷等地采访,所到之处几乎都见到了煤,简直象是走进了煤的海洋。

在许多村庄,我们看到农户门前屋后堆放着煤,大大小小的矿点放着煤,有些地方连院墙、猪圈、厕所也是用煤块垒的。

在乌兰木伦河等河谷,裸露在岸边的一条条煤层呈现在我们面前。同行的人目测了一下,有的煤层的厚度达七八米,比两层楼房还高。

在一些产煤的现场,更使我们开了眼界。其中店塔乡雁毛村的农民在河滩挖煤时,把河床表面薄薄的一层流沙和碎石清除掉,下面就是一大片平坦坦的煤田。人们在这里先挖下一尺多宽的深槽,然后就象切豆腐一样,用钢纤和榔头一块块地把煤切下来,搬上架子车运到河边。

神木县委顾问张凤翼告诉记者,当地洪水季节可热闹哩。河岸尚未开采的煤,附近已经开采。未及运走的煤,被冲得顺水而下.有一次,大约28立方米的大煤块给冲到了下游。沿河一些农村把发洪水当作捞煤的好机会,有的村子一次就捞到了4
000多吨煤,许多农户捞一次煤就足够烧一年。

因为煤多,据说逢年过节当地群众形成了一个传统习惯,就是家家户户在院里或门前垒成塔形的煤堆,高一二米不等,点燃起来煤火彻夜通红,人们围着煤火堆谈笑玩耍。

这里到底有多少煤?据正在进行勘探工作的几位工程技术人员介绍,他们经过最近六年的普查,仅在神木、府谷县境内初步探明的地质储量即达数百亿吨之多。而随着勘查工作的开展,新的煤炭资源又在陕北其它地方陆续发现,因此有人说这一带煤藏多得估不透是有道理的。专家们还兴致勃勃地说,这里不仅煤多,而且埋藏浅,地质构造简单,容易开采,煤质也非常好。它所含的灰分、硫、磷的比例之小好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和国际商品煤的要求,不用洗选就可以作为商品煤在国际市场销售;衡量煤炭质量优良的发热量为7
000大卡左右,在国内外同样是数得着的。

据了解,陕北的煤海把国际经济界人士也一批批地吸引来了。一位外国专家实地考察后,连连赞叹:“绝妙!绝妙!” 美国一位“老煤炭”说:我平生几十年去过好多国家,但还没有见过这样量大而质优的煤田。



附件2

附件2:《深情》.jpg

《深情》


附件3

平凡中寻找新主题

——《深情》的写作经过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1984年我采写的小通讯《深情》,被评为江苏省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

一天,我在海北乡采访时,听到几个人在议论谢友英是“死”脑筋。他们说,过集体养蚕,队长规定治虫人员到蚕室周围喷药要看风向,不准在蚕室上风药水。可现在田已分到户,各家种田自顾自,谢友英田里要治虫,还在按这条老规矩办—等调风。听了这话,我联想到农村实行责任制后,社会上有这么一种说法:现在人心散了,风格低了。谢友英不正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批判了这种说法吗?联想使我对这一看似平淡的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当晚就到谢家去采访。

采访结束后,我朦胧地感到,也许能写出一篇好通讯。 因为养蚕人害怕蚕室上风有人喷药治虫,而种田人看到田里有虫害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不管。可是现在两位农村妇女互让互谅,使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反映出当今农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特有的人情美。

写这篇通讯,我在结构安排上,从破题开笔、穿插引渡、到收束全篇,都经过反复斟酌,尽量做到有矛盾、有冲突、有高潮,有结果。开篇亮出“喷药”与“畏蚕”的矛盾,一下子抓住读者,进而叙述谢友英、许应芳双方的“着急”心情,把情节推向着力刻画“第四天夜里”谢友英深夜喷药的情景和许应芳意欲“助阵”的场面,充分展现许对谢的感激之情,谢对许的真诚之心,并让人嗅到一股社会主义的人情味儿。

回顾《深情》的采写过程,我体会到:要使新闻报道避免“似曾相识妙”的窠臼,必须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留心日常生活,培养自己观察生活、发现新闻的能力,才能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作者简介:

王天海,1988年10月出生,就职于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MBA硕士,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被评为爱岗敬业“最美雄关人”。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