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学员N次通信
新闻是这样“发现”的
(第十八封信)
刘国昌
XX学员:
你好!你来信询问:如何在采访时发现新闻?这是一个较大的题目,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提问。看来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一番。
发现新闻,及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那么,如何发现新闻呢 ?这其中确实有不少的学问和技巧。
为更好地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下面的事例:
事例:
温州日报要闻版主编严芒芒,写的一篇报道获得了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这篇报道是:

——(载于2019年6月2日,温州日报第一版)
这篇稿子为何能获奖?
严芒芒回顾采写历程时说:这篇稿子是在一次偶然的基层联系点走访时,挖掘到的一条“新闻活鱼”。
情况是这样的:严芒芒在和乐清市柳市镇镇长谈到打工人员情况时,镇长说了一句:“现在也有一些打工的自己出来创业了”。
严芒芒一听很新奇,怎么打工的也自己出来创业了?马上追问:“那大概有多少外来务工者出来自己创业了?”遗憾的是,政府层面此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全面统计。
好奇心一直萦绕在严茫茫脑子里。后来在几天的采访里,询问了几个部门得知2019年1-5月份新设企业老板中,外来务工人员占比超过50%。从市监局局长那里再调出近几年来的数据看趋势,结果发现从2016年开始就超过50%,而且连续3年呈增长态势。
直觉告诉严芒芒,这是个好新闻。于是进入写稿阶段,很快就拿出了稿子。
启示一:发现新闻靠什么?靠新闻敏感。
新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问题在于要及时发现它,报道它。
如上面的所例举的新闻:2019年1-5月份乐清市新设企业老板中,外来务工人员占比超过50%。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管记者报道与否,它已经存在了。当媒体报道后它就变成了新闻。
由此可以看出,新闻的富矿在民间,我们当记者就是要到基层去,到实际工作中去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那么,如何发现呢?靠的是新闻敏感。
当镇长说了一句:“现在也有一些打工的自己出来创业了”。严芒芒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好新闻”。
这是什么?这就是新闻敏感的具体体现。
也许有人听到镇长的话没有什么反映,但严茫茫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新闻线索。有无新闻敏感,就在这地方体现出来了。
说起新闻敏感,有人可能觉得有点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所谓新闻敏感,指记者编辑超出常人的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我们常说的“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第六感官”等,是它的形象说法。新闻敏感是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新闻敏感的强弱与新闻采访的成败有密切的关系。
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迅速判断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新闻线索,有可能导致发现重要新闻;
二是迅速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事实中新闻价值孰主孰次;
三是迅速判断这一事实是否为读者所关心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
四是迅速判断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与记者已采访到手的新闻事实有关,从而挖掘出更重要的新闻。
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综合使用和体现的。
启示二:新闻敏感从何而来?靠读书、在实践中锤炼。
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当了记者就自然形成,它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的。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谭文瑞曾说,在报社工作对培养新闻敏感有帮助,但最主要还是靠记者自己有意识地锤炼。他结合报社搞选题一事说,为何有人报的选题靠谱,点子也多?而有的人却报不上来或没说到点子上?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平时的新闻关注度如何?关注度高,敏感度就强;反之则就不行。
严芒芒谈及这个新闻的发现时说,当时我就思考这种现象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利用新闻敏感对新闻价值进行的一种判断。你看,占比过半本身就是新闻,何况主角还是外来务工人员这样的特殊群体。如此多的外来务工者被培育成新时代创业者,这折射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中国民营经济持续蓬勃发展的动力活力。
新闻敏感的养成,并非“难于上青天”。主要是两条:一是靠理论的积累,二是靠实践的锻炼。
理论的积累,靠什么?读书。只有勤于读书,勤于思考,思想水平就上去了。有思想,新闻敏感也就会增强。
实践的锻炼,这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提高。疏于实践,懒于思考,那是永远不会与新闻敏感沾边的。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