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十二条宝贵经验及其评析
姚赣南
读书时,作一些笔记,抄录些名言,写一些体会,日积月累,很有好处。
近日,把一些名人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以及自己的理解整理了一下,共12条,可供参阅。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评析: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说,写文章应该符合当前时代形势,写诗词歌曲应为现实而创作。这是他在散文《与元九书》中的两句话,讲了自己的创作经验。
2.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
评析:这是清代顾文炜《苦吟》中的两句诗。说的是写诗文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字,把它们用得贴切。有时为了琢磨一个字,可以不惧半夜寒冷而考证。这与另一位作家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韩儒林?
评析:这副对联是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写的,说的是做学问要耐下心来准备坐十年冷板凳,文章要写得实实在在,不要有半句浮夸的空话。但这两句话常被误认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的。范文澜曾多次说过做学问要“坐冷板凳”的话题。有一次,韩儒林与范老一起去内蒙古访问,与范老接触后很有感触,回去后韩儒林写了这副对联。
4.什么叫细节?细节就是你的“珠子”。你要穿一串项链,这串项链要与别人的不同,你起码得有几颗是你的“珠子”,一颗珍贵的珠子能使一串项链熠熠生辉。一个好细节能使一篇作品读后难忘。----黄宗英
评析:黄宗英是我国著名电影演员、作家。在电影《乌鸦与麻雀》《家》《聂耳》《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均有出演。她的报告文学曾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她的关于“细节”的论述,是她从事演艺事业与写作的切身体会。
5. 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老舍
评析:老舍是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他的“不断地写作”的经验值得学习。写作就要有毅力,永不言放弃,最终会获得成功。
6.文学贵在“创作”,文学不能不忌同存异。----茅盾
评析:茅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他说的文学创作要“忌同存异”,与平时人们所说的“求同存异”相反。说的是写作要写出自己的特点,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7.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王囯维
评析:王国维是近代著名学者,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于一身,生前著作60余种。他对写情写景的看法是,作品要能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使人开扩眼界,耳目一新。
8.看好作品就像吃橄榄,越吃越有味道。----王朝闻
评析:王朝闻是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他一生坚持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十分注重美育教育。他的“吃橄榄”的说法,指的是刚读作品时,会感到有点涩,但会一点一点地回甘,读完后心里还是甜甜的,这就是好作品能够达到的境界。
9.读者群是文学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者。----别林斯基
评析:别林斯基是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他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作品要以读者为中心,是好是坏,读者是最终的评判者。作品只有与读者产生共鸣,才是好作品。
10.所有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伟大作品,其创作者除了精湛的艺术之外,都必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萧乾
评析:萧乾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他的这句话说明,作者要有博大的胸怀,心中要装着人民,要有爱心,敢于揭露黑暗,为人民发声,这样的作品才能经久流传。
11.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胡适
评析:胡适是一名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这段关于学者知识应当“既博又精”的论述,同样适用于新闻工作者。新闻人应当努力成为“杂家”,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12.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吸取教训,不总结经验,一错再错,或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蒋子龙
评析:蒋子龙是著名作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他的代表作。蒋子龙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撞倒南墙不回头”。想成功,就要善学习、勤思考、不焦躁、不气馁,敢于拼博,就能迎来最终的胜利!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