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X学员:
你好!看到你的来信。你想具体了解一下如何运用新闻背景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运用新闻背景,是写稿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运用得好,可以使稿子充实、丰满。反之则就会被视为“缺点料儿”、“要素不全”。
为了把这个问题探讨好,我们先来通过一个实例来看看什么是新闻背景。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
请看下面的实例:
人民日报1988年1月23日发了一条消息《著名女记者子冈默默离去》,该稿报道了一位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名迹的女记者彭子冈病逝的事儿。对广大群众来说,不大熟悉彭子冈,这就有必要用上人物背景材料。
文中写道:“彭子冈自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出任《大公报啊》记者,抗战八年间在重庆以富有个性色彩的新闻和通讯抨击社会的昏暗……特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曾轰动大后方,通篇思想与文风至今仍不失为新闻写作的范例。”
《人民日报》(1988年1月23日 第3版)
有了这样的背景介绍,人们就对彭子冈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上就是消息中的新闻背景和它的应用、作用。
二、如何运用好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是怎么来的呢?
大家知道,新闻报道是用事实说话的,但所说的事实并非孤立存在,总有一定的历史联系、也与周边事物密切相关。
当我们在报道某一事实时,有时候需要把与这一事实相关的联系也介绍一番,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介绍这些联系,在新闻术语里叫“新闻背景”。
这种新闻背景,在稿子中对主要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又被称为“次要事实”、“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闻背景分为几种类型, 我们上面举的彭子冈例子属于“人物背景”。此外,还有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事件背景、技术和专业背景、材料背景等等。
运用好这些背景无疑是必要的。在具体运用这些背景时,需要把握好一个总的原则:视稿情而定。
如果你写的是人物,那么就需要像上面写彭子冈那样,把这个人物介绍一番。特别是历史人物,时下人们不大了解,介绍一下人物的背景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你写的是事件,那就更应该介绍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读者详细了解事件的全部内容。比如最近有媒体报的“从楼上扔幼童”事件,人们迫切需要知道是怎么回事?记者就应该及时介绍一下背景情况。
介绍背景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直接以“人物小传”介绍,有的标“背景介绍”告知读者,更多的则是在文中介绍。
在文中介绍背景,可以把材料穿插在文前、文中和文末。这样写比较自然,顺情成章。
三、运用新闻背景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新闻背景是必要的,但这不意味着每条消息都要写新闻背景。对于一些众所周知的人和事、对一句话的简讯等,则不必写背景材料。
2、在行文中,写新闻背景没有固定的段落。可以独立成段,也可以散见文中。以自然、妥当为好。
3、注意不要喧宾夺主。如上所说,背景材料是“次要事实”,它服务于“主要事实”。如果背景材料写得过多,那就本末倒置了。
4、写背景的文字一定要简明扼要。现在查材料很方便,但不能照抄照搬,一定要进行挑选、简编。
四、专业术语如何介绍?
在写稿中,有时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也需要做些必要的介绍。
如2020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的消息。什么是“慕课”?好些人不大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写稿时就应该及时加以介绍和解释。
该稿记者深知这一点,在消息的第二自然段就马上写道:“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我国慕课自2013年起步,从“建、用、学、管”等多个层面全面推进,目前上线慕课数量超过3.4万门,学习人数达5.4亿人次。”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3日 第4版)
有了这段文字介绍,受众就明白“慕课”是怎么回事了。
在这里需要提醒记者的是,不要以为自己明白的事情受众都清楚;不要把背景介绍看成“可有可无的事儿”。我们发现新闻、报道新闻,目的就是要让受众对新闻有更多的了解。如果因为一些背景没介绍、术语没解释,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与知晓,那就是我们记者编辑的失职。
在稿子中巧妙运用好新闻背景,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更是一个读者观念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更好地服务好读者,那就在写新闻背景上多下点功夫吧!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