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者的深厚笔力是如何练成的?

2021-01-11 华文融媒云 作者:姚赣南 浏览:541

?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涌现了一批名记者,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在新闻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都具有深厚的笔底功力,写出的文章深刻而生动,推动着社会进步。

那么,他们的笔力是如何练就的呢?我们通过了解民国时期报人黄远生、张季鸾的写稿经历与方法,可以获取许多宝贵的经验。


                       

知识丰富  深入一线  恪守本真






“报界奇才”黄远生(1885--1915)是近代新闻通讯的开创者。他在1912年5月至1913年10月一年半的时间内,作为《时报》驻京特派员,发表了130余篇新闻和评论,内容涉及民国初期所有重大事件,如宋教仁被刺、日本对华“二十一条”等,对象涉及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袁世凱、章太炎、蔡元培、段其瑞等著名人物。


黄远生



后来,黄远生在1913年12月起担任了《申报》驻京通讯员。到1915年12月,在这两年时间内,他在《申报》上发表通讯110多篇,内容广泛而深刻,主题重大,引人关注。

黄远生在写作中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入新闻中,通过漫谈、书信、日记等体裁不拘一格加以表现。他常用夹叙夹议手法,语言流畅易懂,文风洒脱。他的写作有时达到倚马可待一挥而就的程度,有时为了应急发稿,戏剧节目单的背面都成了他写作的稿纸。

黄远生的笔力那么好,关键在于3点:

一是刻苦学习,有丰富的知识积累。黄远生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就受经史诗文的训练。18岁时县试中秀才,后又参加乡试中举人,之后到上海震旦学院(今复旦大学)就学。20岁时进京殿试,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批进士。

后来,他东渡日本学习法律,5年后的1909年学成回国。他学识广博,国学功底深厚,无论对旧学识还是新知识都能很好地掌握。回国后,开始在官场任职,后来,为寻“报国为民”之路而选择进入新闻界。

二是身体力行,深入一线。“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黄远生在写作时十分注意现场搜集材料。他总是要搜集自己亲自得来的材料才去写评论。他善于交谈,善于倾听,能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新闻线索,能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谈话整理成一篇条理清晰的报道。他说:“记者须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在采访重要人物时,黄远生总是审时度势,努力接近采访对象,以达到采访目的。如他写出的《记者眼光之中孙中山》等4篇通讯,就是经过反复努力采访而成功的。

三是思想深邃,恪守本真。黄远生的笔力之所以这么强劲,是由于他有着一股“为国民请命”的情怀。他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弊病,主张批评与怀疑,冲破悲哀与彷徨,发出了理性与清醒的呐喊。他认为,记者就要敢于监督那些如袁世凯那样的权势者,为社会民生大声疾呼,在动荡变革的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由于他学过法律,所以擅长利用法律来阐述热点问题,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不幸的是,1915年黄远生在美国旧金山遇剌身亡,年仅30周岁。




笔带感情  选题广泛  善于总结






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政论家张季(1888--1941)是新记《大公报》总编辑。他的文章既多又好,“笔锋常帯感情”,写作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一生写作文章约3000篇左右。张季鸾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是:


张季鸾



----选题合时,内容广泛。张季鸾办报的年代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如“四一二”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他抱着“文章报国”的信念,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局势,凭着手中的笔,以文章为载体,针砭时弊,坦陈论政。其选题有痛斥军阀和反动当局的,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野心的,有关注社会教育的,有鼓励启发青年的。

----写作迅速,立意深刻。张季鸾接掌《大公报》社论主笔时,常常是看完报纸大样后写社评,这样就保证了社评的时效性。为写好当日的社评,他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在1937年淞沪抗战时,在十九路军退出上海闸北的第二天,他就写出了《沪局与国民的觉悟》,对未来抗战形势做出判断,指出“长期抗战,结果是最后胜利。”

----结构严谨,语言平实。张季鸾的文章其文风严谨缜密,逻辑性强,立论驳论,层层推进,语言平实,深入浅出。“西安事变”后,他在《大公报》上连续发表几篇社论,主张“救蒋”及建议政府对张学良、杨虎城“宽大处理”。这个观点与当时主张讨伐张杨的观点不同。据说,宋美龄还买了几十万份《大公报》空投西安,以影响时局。“西安事变”最后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写作经验,善于总结。张季鸾在总结自己写评论的主要经验是:不用冷僻的字和典故,不写过长的句子,不用别人用滥了的成语或句子,对新发生的事不轻易下断论,看不透的问题“学孙行者跳到半空中向下鸟瞰”,多比较但不抄袭,要有主见,说出读者心里想说的事。他的这些写作经验是很珍贵的,值得我们学习。

1941年张季鸾因病逝世。毛泽东等人联名唁电:“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对张季鸾毕生献身新闻事业给予高度评价。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