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学员的N次通信
再说记者如何写故事:三个环节不可少
(第二十二封信)
刘国昌
XX学员:
你好!微信已阅。
你在微信中说,元月11日刊发的题为《记者写故事与作家写故事,有何异同?》一文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认为是“适时之作”,针对性强,看后有启发。同时还想继续探讨一下记者如何写故事的话题。
好,这个话题确实很有意思,既有一定的理论性,更有强烈的实践性。下面我们就继续探讨一番。
一、 结合例文说“窍门”
现在媒体界倡导讲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在1月4日推出的《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专栏,就是一个专门以讲故事形式写报道的平台。
下面我们结合一篇稿子来说说写故事到底有何“窍门”——
请看例文:

(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1月05日 第 01 版 记者潘旭涛撰写)
看完上文,品味到写故事的“窍门”了吧?
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不外乎是:巧开头、有戏核、重细节等。
那么,在具体操作层面,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二、写故事必走的三个环节
如11日刊发的那篇题为《记者写故事与作家写故事,有何异同?》一文所说,记者写故事与作家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记者不能像作家那样“编故事”,要把故事写好必须要经过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对已采访的人和事进行核实、梳理。
这个环节与写消息、通讯一样,是必经的环节。
核实是为了确保人和事的真实性;
梳理是把所有采访来的材料从头到尾进行整理,看看还缺哪些材料。
人民日报云南分社有位老记者曾说,写稿子就怕“材料不够”。写报道尚且如此,写故事何尝不是这样?如果觉得材料欠缺,在梳理环节还可以再次采访,进行补充。
在不少记者那里,二次或三次采访是常有的事儿。为何要这么往返走动?一为材料真实,二为充实材料。
材料是写故事的基础,基础扎实,写出的故事就具体生动。这就如同我们做饭一样,先把青菜萝卜采回来,备齐材料才好开锅、做出一桌美味佳肴。
第二个环节:进行写故事的设计,即怎么写才能更符合写故事的要求。
这个环节是关键。写消息、通讯各有各的写法,那写故事更有自己的写法。
毛主席当年表扬过的《红楼梦》研究中的两个“小人物”之一、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蓝翎曾说,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很好的讲故事的传统和技法。写新闻故事不妨可以学习、借鉴文学作品的“故事结构”:
一是讲究开头、矛盾、解决、结尾这样的节奏。不是简单地叙事,要按照故事的写法,精巧安排材料。
二是讲究有起伏、有情节。新闻故事是单线进行的,不像文学作品有主线、复线等。一定要注意避免平铺直叙、单调乏味。
三是讲究用细节说活。细节是故事的支撑点,全力找好细节。
以上这“三个讲究”,是写好新闻故事的关键,务必要掌握好。
第三个环节: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动笔写稿。
在完成上两个环节后,就可以进入写作阶段。
在此环节主要是要注意文字表达问题。写故事的文字一般要流畅、清爽、有韵味。切记不要干巴巴,更不能句子过长,读着费劲儿。
在这方面,记者当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留心在叙事、刻画等方面学点写作的技巧。
需要提醒一句的是,在此环节既要奋笔疾书,还要注意随时调整。写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调整、修改的过程。在这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耐力。
以上所说的三个环节都是写故事必经的阶段,特别是第二个环节进行写故事的设计,更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篇故事写得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
希望大家在写稿实践中不断感悟、提高,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故事。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