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是《论经济报道》。后来,在人民日报工商部、香港经济导报搞了十几年经济报道,虽然写过一些经济类的消息、通讯与评论,但总的来说,还是觉得经济报道不容易写,这块“硬骨头”可不好啃。
因为数字多、专业术语多、政策性强、工作性质多样等原因,我在当初在采写时往往习惯于从工作角度来写,写出来的稿件不生动,不感人,缺乏引导力和震撼力。后来,慢慢琢磨思考,才稍稍摸到一点门路。
怎样把经济报道写得出彩、写出精品呢?我的体会有以下4条:
从距离群众最近的角度来报道
人民日报有一位新记者,参与采访才一年多。有一次,他去采访市场蔬菜价格猛涨的问题。
如果从政府经济工作角度写,他可以采访市区工商局长,或者物价局长,搞一篇访谈记,说菜价上涨原因,“档次”也高。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扎扎实实地实地采访,4天内冒着严寒,搭乘送菜的拖拉机、卡车,到北京大兴、河北固安等地做调查,跑了北京大钟寺、甘家口、三里河、劲松、水碓子5个菜市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节日追踪问菜价》一文,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编辑部还配了评论。稿件得到总编辑表扬,认为“从距离群众最近的角度来报道经济工作,是搞活经济宣传的重要一环。”
《人民日报》(1995年2月10日 第1版)
写出生动的人和事,写出视觉效果
经济报道之所以会产生枯燥的感觉,是因为写的人和事不生动。有的报道就事论事,不见人影。为了吸引读者的关注,在经济报道中既要关注事,又要关注人。最好的办法是去采访当事人。要尽可能地寻找到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让他们谈观点、谈体会,甚至了解他们的性格、心态、表情。这样的经济报道就好看了。
《人民日报》1993年6月10日发表过一篇通讯《守水记》,讲的是四川省什邡县龙居乡旱情严重,水贵如油,如何合理分配用水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既写了事,又写了人。写到了县水电局局长余存忠、龙居乡乡长吕贤江、乡党委书记刘朝荣、红星村的店主刘友庸、乡干部恵运德、副乡长唐庆光、乡水管员文少奇、农民梁廷贵等。他们有对话,有动作,有表情,好似一个电影片断。正如记者在文中所说:“乡亲们是这一幕幕的见证人。”为此,这篇文章才写得如此精彩。
《人民日报》(1993年6月10日 第1版)
专业术语通俗化,数字运用形象化
经济报道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经济日报社原社长武春河说:“宏观讲形势,中观讲思路,微观讲案例。”
无论哪种,都会涉及到经济术语和数字。一个好的经济记者,应当能把专业的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能把经济数据讲得准确、清晣、具体,让数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累赘。如《人民日报》刊发过一篇报道《四天渝洽会 签约八千亿》,将4天和8000亿元这两个数字放在标题中,抓人眼球。
《人民日报》(2015年6月2日 第2版)
要想把专业术语写得通俗化,记者必须先学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果一个记者连K线图和涨停板的概念都不懂,是写不好股市报道的。
有的记者没有弄明白“市场经济”的概念,在谈到经济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时,住住会笼统地说,这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现了这种不好现象。好像市场经济是万恶之源似的。有人反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岂非自相矛盾。”
经济报道的通俗化,通过想办法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专款专用”是财政审计中的一个专用名词。有位记者写稿时,取了个通俗化的标题《从“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说开去》,读者一看就明白了,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2日 第9版)
说到报道中数字的形象化,那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在文章中有“58013261名司机中有14654231名驾驶进口车”这一数据,在写作时可以改成“平均每4名司机中,就有一名驾驶进口车”。这样一改,读者就容易理解了。” 又如,有位记者采写北京将建卢沟桥文化旅游区,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的消息。记者在写这条新闻时,在句子后面加了几个字:“相当于14个颐和园”。这一下子使42平方公里形象化了。
在报道中切忌数字堆砌,整篇文章排列了密密麻麻的数字。这样做,反而会使新闻主题变得模糊,读者感到厌倦。
同时,一些数字“倍”“翻番”的概念要弄清楚。比如,“今年事故减少了一倍。”应改为“改少了50%”。又比如,“利润从30万元增加到90万元,翻了两番。”应改为“增加了60万元”或“是去年的3倍”(翻两番应为120万元)。
把握经济活动规律,写出深度报道
经济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记者只有掌握了一些经济专业知识,才能对规律有所了解。为此,建议经济记者读一些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贸易学方面的书,同时,向经济学家、企业家学习,就能较快入门,并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写出有深度的经济报道。
经济报道的重点有两头:一头是宣传好中央的重大经济决策并把它们在群众中具体化,另一头是抓住群众最关心的经济问题予以关注与引导。这样做,经济报道就与最广大的读者联系在一起了,写经济报道就能从难入易了。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