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找到一匹好马?中国古代“伯乐相马”的故事是很出名的。伯乐是一位识马专家,为了让更多的人识马,他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相马经》,让人们一看即可识马选马。他的儿子不得要领,生搬硬套,认为癞蛤蟆的样子符合书中好马的描述,闹了笑语。
这个成语本意是含贬义的,说的是做事拘泥于成法,不能灵活变通。后来,这个成语用于正面的叙述多起来了,如:“你带着地图,只要按图索骥,很快就会找到露营的地方。”“来到这化石博物馆,大家打开图册,按图索骥地比对各类化石吧!”
至于怎样才能得到羊?有一个成语叫“顺手牵羊”。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曲礼上》,文中有一句话是:“效马效羊者右牵之。”这里的“效”是进献的意思。说的是用右手牵着马和羊就能很方便进献,不费力。后来,这句成语演变成了乘机顺便取走他人财物。在“三十六计”中第二套敌战计中,最后一计即为“顺手牵羊”。
如果我们把写出的新闻稿当作“马”和“羊”的话,要获得的办法是“按图索骥”好呢、还是“顺手牵羊”好呢?
在1994年6月的一天,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顺手拍了一张国家领导人和中央电视台记者交谈的照片。这张照片很鲜活、很亲切,反映了中央领导对记者的关心,被编辑看中,很快就见报了。可是,这位记者却说,我“本意不在发稿”,是随手拍的。看来,他还是带着一些旧观念,认为只有“一本正经”拍的照片才是能见报,随意抓拍的难登“大雅之堂”。
人民日报时任总编辑对这件事发表了看法。他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在记者的眼皮底下,到处有新闻,问题是能否发现,发现了能否抓住。我反对当“按图索骥”的记者,即采访之前向领导要题目,要路子,要点子,带着框子到下面去套;而赞赏能够“顺手牵羊”的记者,即在采访某一新闻过程中,突然发现另一新闻,立刻敏感地抓住。这种顺手牵来的“羊”,往往比按计划去采访得来的更新鲜、更生动,因为它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
当然,这里指的“顺手牵羊”不是指乘机拿走别人的材料,而是记者依靠本人的新闻敏感捕捉到了好新闻。
是的。记者只有用自己眼睛去发现新闻,才能写出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稿件,才能出彩。
有一次,有一位记者“按图索骥”到县里去采访教育工作。教育局长抱来一大堆材料,谈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材料。
在教育局长即将离身时,记者却“顺手牵羊”地牵到了一个线索。记者看到了局长胸前挂的那枚小徽章。一问,原来是“教龄纪念章”。于是,记者又与局长谈了起来。
在深入交谈中,得知这枚徽章是县委决定制作的,分为教龄25年、30年两种,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为老教师颁发。县委还规定了这两种教龄以上的教师相应的物质待遇。
记者心想,要提高教师地位,增强荣誉感,鼓励安心工作,这一枚小徽章反映了一个大政策。于是,他把这件事写成新闻稿,很快在《光明日报》头版登出,新华社发了通稿,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一时影响很大。
古人写文章也常用这种“顺手牵羊”之法。
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他写过一篇文章《卖柑者言》,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深刻讽刺了世间邪恶现象。
他写这篇文章的起因,完全是“顺手牵羊”的结果。那一天,刘伯温去逛市场,被一份鲜润的柑子吸引住了。买了几个后,打算尝尝鲜,打开一个一看,里面竟如破棉絮一样,不能吃了。他愤怒地指责卖柑者,怎么可以卖这种柑子?没料卖柑者却讲出“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一番言论。
卖柑者从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将才,说到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文官,说他们盗贼四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奢靡的浪费粮食却不懂得羞耻,真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棉絮。
刘伯温受到启发,回到家中,放下柑子,写下了《卖柑者言》一文,流传至今。刘伯温正是从生活的细节中抓住了一个主题,才写出了立意高远,寓意深刻的好文章。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件小事可以表现出深刻的内涵。“按图索骥”式的采访与写作,循规蹈矩,七平八稳,虽然也能写出稿子,但总觉得缺少点灵气,显得大路与平淡。
初入媒体之人,往往会就事论事去采访写作;而当记者成熟与老练之后,便能努力从一草一木之微、一砂一石之细中看到事物的大局与规律。
由此可见,要做到从“按图索骥”到“顺手牵羊”的转化,必须加强记者的政治修养、文化素养,努力提高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才能牵到更多的“羊”,才能写出更多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