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媒体人,应急、过坎是经常遇到的事儿。
以下这些情形,想必你一定经 常会碰到——
用笔写稿时,某个字不知怎么写了;
写稿时想用一个成语,正确的写法一时想不起了;
有些字词怎么用才合适,拿不定主意;
做标题怎么做字数还是多,想添点文采一筹莫展;
……
诸如此类的“急”、“坎”,有时真让人难受。
怎么办?别着急!咱们暂且交流“三招”、“三个方法”,看看如何——
一
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你有自己的资料库吗?
有些人对此不屑一顾:“电脑上都有,还要自己的资料库,干嘛?”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技术的发达,电脑上的资料确实很多。点点鼠标想要什么几乎都有,较之过去方便、快捷多了。无疑,这是科技进步给媒体人带来的极好工作条件。
然从不少媒体人的经验看,这些并不能解决写稿时遇到的所有问题。要想很快、顺利地解决一些“急”“坎”问题,还是很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曾在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多年。他介绍说,评论部同志在建立自己的资料库繁忙很有经验,其中时任部主任钱湜辛做得尤其好。他自己的的资料库整理得全面、细致。想用什么能很快找到,顺手、实用。
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要根据个人工作特点来建立。
如果你是记者,经常写消息、通讯,那就在这方面多收集些资料。如消息、通讯的名篇佳作、写作中需要注意的诸多问题等。
如果你是驻站记者,还可以把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资料做成自己的资料库,以备写稿之需。
如果你是评论员,经常写评论,那就在中央精神、重要问题提法等方面多下些功夫。一旦有写稿任务就会用上派场。
如果你是夜班编辑,经常做标题,那就在标题制作封面多收集些精彩标题的技术技巧,应急时会迸发出“火花”,助你笔下生辉。
总之,建立资料库很重要。但一定要依据自己的情况来建立,并经常调整、补充。
二
勤查字典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勤查字典这也太“小儿科”了吧!然在笔者看来,还是不要小看这个问题为好。
为何?因为现在有些记者编辑的文字功夫、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们不是经常抱怨书籍、银屏、手机上错别字太多吗?
自己不是也经常用错成语,甚至写错别字吗?
凡此都表明,文字功夫是混不过去的。不懂就是不懂;不知就是不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别无他法,那就是勤查字典。
好些字,拿不准、不会写;好些成语,不知其意,怕用错。怎么办?问问周围同事,当然可以,但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翻阅字典。查一查、读一读就都明白了,且记忆深刻。
文字功夫有深浅,但错别字是绝不能出现的。特别是作为一个媒体人,这是大忌。千万要牢记。
三
背诵古诗词、典故
作为媒体人,业有所别,术有专攻,这是必要的。但在笔者看来,不管你从事哪些方面的报道,背诵一些古诗词、典故,夯实自己的文学功底,对避免写稿时的“堵”、做题时的“难”,大有益处。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著名记者艾丰,以写经济报道闻名。但他的文学功底颇为厚实,特别对一些古诗词、典故很熟悉。他经常对年轻记者说,趁年轻多背诵点古诗词很有好处,写稿时能帮于你写得顺畅。
中国古诗词格律完备、文词讲究,是媒体人做标题、提高文字水平的一个绝佳助推器。当年著名报人张友鸾做的标题:“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等,都源于他老先生深厚的诗词功底。
时下媒体界年轻人居多,很需要在古诗词、典故等方面多下些功夫。为何做题时“卡壳”?为何写稿时句子冗长?原因固然不少,但古诗
词功底不够深有很大关系。做媒体
写稿子主要是与文字 打交道,而文字又有赖于古诗词 的熏陶、匡正。如果你要想在文 字功夫上有所体现,如果你想在文章上有所创新,那就请在古诗词、典故等方面多读点、多记点、多用点吧!以上介绍了应急、过坎的三个方法,还有一些,日后咱们再继续交流。
应急、过坎,是媒体工作过程中的正常事,我们当勇于面对,善于面对。媒体人都是在应急、过坎中成长起来的。见的多了,过“招”多了,也就长大了、成熟了!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