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常有“意外之作”?

2021-03-15 华文融媒云 作者:王 默 浏览:453
?


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邓秀松从事新闻工作36年了,这位从大山深处闯出来的土家汉子,长期扎根一线,其作品曾九获中国新闻奖,创造了多个第一。

邓秀松写了不少作品,其中有很多是意外之作,比如《37号邮车》一文。  

这稿子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次,邓秀松去巴东杨家坪采访,结束后搭便车赶往野三关,却没赶上回恩施的大巴车。在当地交警的帮助下,他搭上了一辆顺路的邮车。     

“车内是一位老师傅带着一个小司机。聊天的过程中,老师傅说,从宜昌到恩施的这条路,他已经跑了几十年,从开始的石子路变成后来的柏油路,再到现在的二级公路,车里面邮件、沿途的镇村、人们的生活,他如数家珍。”邓秀松说,聊着聊着,他突然意识到,老师傅所讲述的不仅是一条路的变化,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是一个时代的故事。

当晚回到办公室后,邓秀松连夜奋笔疾书写下稿件《37号邮车》。报道在各大报刊和电台播发后,引发强烈反响。

邓秀松能有这样的“意外之作”,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他的“两个意识”使然。

哪两个意识呢?一是发现意识,二是写稿意识。


一、   强烈的发现意识



发现意识对记者来说,甚为重要。

发现意识,就是“发现新闻”的意识。大家知道,现在写新闻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关部门提供、编辑部领导安排的采访活动;二是记者在工作、生活中发现的新闻。

第一种情况比较好办,“应约赴会”便是。而第二种情况则相对来说比较难。要把这种任务完成好,需要记者多下些功夫才行。诚如新华社资深记者吴锦才所说:“在社会上广泛地张开自己的线索雷达、信息雷达,使之形成一张张密网,找到新闻。”

发现新闻还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邓秀松写下的《37号邮车》一文就是这样。他本是搭车回恩施,在车上完全可以眯一会儿打个盹,可他却和司机聊了起来。聊着聊着,他突然意识到,老师傅所讲述的不仅是一条路的变化,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可谓“发现了新闻线索”!

新闻重在发现,而要做到发现,就必须具有“发现意识”。这种发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实践中反复磨炼而成。我国新闻界一些前辈都具备这种发现意识,他们在座谈、参观、聚餐,甚至在不经意间,就能发现新闻线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怎么就遇不到这种情况呢?其实不是你没遇到,而是在你遇到的时候你没发现。有位哲人曾言:机遇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你有了准备,有了发现意识,就会不断有所发现。

年轻一代记者当好好学习和培养这种难得的发现意识。


二、强烈的写稿意识



当邓秀松在发现新闻线索后,当晚回到办公室后就连夜奋笔疾书写。这种强烈的写稿意识值得赞扬。

具备强烈的写稿意识,是记者的职责所在。

这种意识具体体现在:

第一是时时、刻刻想着写稿;

第二是随时拿起笔来就能写稿。



毛主席曾表扬过的红楼梦研究“两个小人物”之一、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蓝翎老师,有次谈起写稿时不无自责地说:“嗨,我一个月没写稿了!”闻此言令人汗颜。蓝翎老师著述很多,但他还是如此严格要求自己,足见写稿意识之强烈。我们每一个新闻人都应培养这种“时刻想着写稿”的精神。

新闻报道贵在快速。要达到这一目的,要求记者具有快速写稿的能力。纸媒有出版周期的限制,但互联网、多媒体则不受此限。这种情况更逼迫记者尽快形成快速写稿的能力。

现在有些记者在这方面还很欠缺。他们在采访后习惯“喘口气”,愿意“慢慢来”,这显然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工作的要求。当然就一个报社来说,工作有分工。像理论、文艺等部门写稿可以慢一点,但作为新闻报道部门的同志,必须要养成快速写稿的能力。

发现意识、写稿意识,使邓秀松近年来佳作不断,足见其在我们工作中有多么的重要!没有这两个意识,要尽快树立;有了这两个意识,要进一步强化!因为这是我们做好媒体工作的重要保证。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