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中央部署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当前,全国各省市、各单位已经依次拉开“党史学习”系列主题活动的大幕,但面对传播业态和沟通模式的大变局,如何在建党100年后创新“学习模式”,真正起到“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的目的,是今年全体中共党员重要一课。
1
全媒化·融合着学
面对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新时代、新挑战,在互联网已彻底融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时刻,在全媒体改变整个传播格局的当下,这个巨大的挑战不仅是新闻舆论主管部门和广大媒体的,而是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方式需要发生改变。十四五开篇的“党史学习”极具时代特色,更应该与新时代融合,在坚持传统的“读书、笔记、参观、征文、演讲”等经典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借助各类主流媒体和商业媒体等平台的传播力量,依托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加强互动,用短视频、海报、动漫、长图甚至AR、VR等形式,让“党史学习”线上线下融合、不同载体平台融合、各类传播方式融合,实现学习传播主战场的“大转移”,党员干部生活日常的“大回归”,从而真正走入每一位党员的心中,甚至寻常百姓家,全面提升“党史学习”的时度效,真正让“党史学习”享受全媒体时代下的融合红利。
2
社交化·互动着学
“学习强国”的对战学习,成为2020年以来全国各地党员干部乐此不疲的日常学习方式,尤其是很多初入机关大门的90后新党员,号称找到了“游戏”的感觉。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实际上便是借鉴了互联网时代的互动竞赛模式,让学习“动”起来,让领悟“活”起来,在快乐和朋友的社交间完成了知识的积累。
实际上在全国很多省市的不同线上学习中,也早已应用到了诸如打卡、分享、评论、PK等网友喜闻乐见的形式,无不利用了社交化的互联网特色,让“学习”融入上网的整个流程闭环,实现学习自觉化、学习社交化。
人与人的基本关系是社交,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智能推荐的新闻APP,背后的逻辑都是在让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交成为信息传递载体,朋友圈、微博话题在滚雪球一般的传播中酝酿成为一个个万亿流量,最终实现新时代的“万人空巷”。
当下,我们需要主旋律的万人空巷,需要“党史学习”的万亿流量,那么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化的属性提升学习效果,充分享用各个网络平台的成熟载体提升学习范围,充分利用社交化的崭新形式提升学习到达率,是这次“党史学习”必须完成的一次华丽转身。让书本动起来,让笔记活起来,让考题生动起来,让学习互动起来,将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由之路,
3
分众化·分层次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正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和互联网传播模式日新月异的当下,已然形成了年龄阶段不同、喜好不同、接收能力不同的分众化格局。
将近一亿中国共产党员中,有经验丰富的60后、有中流砥柱的70后、有正当图强的80后,也有互联网时代长大的90后。不同时代的党员,对党史的了解,对党史学习的方式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60后对于峥嵘岁月的回忆更加深刻,也更喜欢传统的阅读模式,但90后则恍如隔世,会更喜欢轻松、跳跃的信息获取方式。
中宣部在刚刚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向外国记者回答“在面向全社会的‘四史’学习教育当中,始终把青少年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注重贴近青少年需求,用好融媒体互动的方式”。这些新举措足以说明中共中央对当前传播分众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说明“党史学习”分众化的刻不容缓。
此次“党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将优良传统隔代相传,将我党的初心一脉相承。那么在“党史学习”中,“统一式的学习”“填鸭式的学习”,忽视不同受众、忽略人与人的差异,便不能达到中共中央的学习要求。
将“党史学习”“高质量标准、精细化部署”,结合不同年龄段党员特点,结合不同地方干部发展特点是此次学习的重中之重。比如,2021年全国两会,央媒统一编发了大量适合年轻人收看的短视频MV,传递中国变革成果,效果非凡,视频传播广泛,这便是央媒统一策划的分众式传播典范。再比如,疫情期间,考虑到更多年龄大的人群接收习惯,短信新闻再次成为一种快捷、普遍的权威信息推送模式。再比如,权威的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纷纷选择入驻抖音,就是因为需要将权威声音带入年轻人聚集的新平台,而不是停留在报纸、电视等旧舞台。
-作者-
长征,从事传统新闻媒体采编、媒体融合发展和新媒体管理策划近20年,一路陪伴中国媒体成长,现在宣传主管部门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