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笔自健

2021-04-19 华文融媒云 作者:王 默 浏览:455

788.jpg

 

一看题目,有些人可能就会感觉到,这是谈读书与笔力关系的文章。

 

没错!正是!你一定会喜欢的。



 

1




一位在报社工作了六七年的年轻记者,最近感到自己的笔头有些涩,写起稿子来不那么顺畅了。

 

他向老记者请教是怎么回事?老记者没直接回答,而是问道:“你近来读了哪些书?”

 

“工作太忙了,几乎没读什么书……”年轻记者回答。

 

“问题就出在这里啊!”

 

年轻记者一脸疑惑。

 

“读书与笔力是有关系的,是成正比例的。读书越多笔头越健!”

 

老记者徐徐道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这诗句是有一定道理的。包括记者、作家在内的一切为文者,都离不开读书。只有不断地读书,你的笔力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

 

老记者说:据我所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里的老记者老编辑都有读书的好传统、好做法。如邓拓、李庄、穆青、谭文瑞、范荣康、邵华泽、范敬宜等老报人,他们嗜书如命,一有时间就拿起书读上一会儿, 时不时还做些摘录和笔记。

 

老记者总结道:正是由于这爱读书的好习惯,使他们的笔力不断得以滋润、不断得以提高。这些从他们写的稿子、改的稿子里就能看得出来。你们年轻记者当好好继承和传扬这个好传统啊!



 

2



 

年轻记者听后频频点头:“是这样的,可我们平时工作太忙了,特别是上夜班的时候。”

 

“忙是正常现象,办报纸哪有不忙的?关键是你要学会‘拥挤时间读书’!”

 

老记者继续说道:人民日报社的钱湜辛老师是写评论的高手,改革开放以来不少重要评论都出自他手。我每次到他办公室去,钱老师不是埋头写稿子,就是看书、看报纸。

 

有次我与他聊及此事,钱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谁的文字也不是天生就是好的,也不是永恒是好的。我的办法是,有空就读点书,比如每天我起的比较早看一会儿;稿子发车间排字后看一会儿;改稿时为找适当词语时也能看一会儿……总之,你老想着读书,时间总是有的。怕就怕嘴上总说“要读书”,可平时又抓不住、任凭时间白白流逝,那怎么能行呢?

 

老记者接着说,钱老师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读书这件事儿,就是这样,你只要坚持每天看几页、读一点,逐日积累,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收获了!关键在于你得会“挤时间”!诚如俗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3



 

年轻记者问老记者:搞新闻的该读哪些方面的书呢?

 

老记者笑一笑说,因人而异,不可统一要求。不过就新闻人来说,我结合自己体会,可以给你们年轻人开个单子——

 

1、毛泽东论新闻工作和他老人家亲自写的新闻作品,

 

2、中外名记者的新闻作品,

 

3、关于中华文化、历史方面的诸多书籍,

 

4、关于古诗词、典故等方面的书籍。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书,但主要是以上这些。

 

当然,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多选一些书来读。主要有益于自己知识和文字的提高就行。

 

年轻记者:这些都很好,好像偏重于人文方面?

 

老记者说:是的,我觉得新闻人应当在人文知识上厚重些。这些方面的知识厚重了,不仅有益于写稿子,还有益于做标题。你看中国新闻史上那些比较著名的标题,哪一个不是有韵味、有文采?当然现在网络标题有点不同,但纸媒标题的特色,还是需要以厚实的文字功夫为基础的。

 

年轻记者接着问:地理方面的书,似乎也可以多读点!

 

老记者:对,你说的对!我刚才忘说了。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应该增加。随着时代的发展,记者的知识储备也应与时俱进。比如说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记者很需要。科技方面的知识也应当增加。当然报社内部有分工,记者“跑口”有侧重,但各方面知识多一些,总是好事啊!

 

年轻记者:听您讲的这些,很有收获!确实,走上工作岗位后读书这件事不能丢。更何况读书与提高自己的笔力有那么大的关系!今后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坚持读书,使自己的笔力不断得以巩固和提高!

 

老记者:好!好!祝你们年轻人成功!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