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读名人故事,颇有感触。了解他们的事迹,领悟他们的精神,对如何做好新闻工作有所启发。
在阅读中可以发现,名人身上都有一些显著的“闪光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吃苦耐劳
名人绝大多数是都吃过苦的,而且特别能吃苦。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孔子是一位世界名人,当年可是吃尽了苦。他周游列国14年,整天东奔西跑,忍饥换饿,自嘲如丧家之犬。然而,他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创立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开创私人讲学,其弟子将他言行整理成《论语》。
马克思一生漂泊流离。他在大英图书馆内,在自己那小小的书房内刻苦钻研写作,历时40年,才完成了《资本论》。
范仲淹是一位名人,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为人们所熟读。范仲淹小时候是很苦的,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孤苦无依,改嫁到山东一个姓朱的人家。小时候,范仲淹借住在山上的一座寺庙里读书,生活十分贫困。吃不上饭,他就每天烧一锅粥,冷凝后用刀划为4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下咽。就这样,苦读3年,读了不少书。年幼时的吃苦,培养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勤俭的作风。后来,他考中进士,文韬武略,官至副宰相,并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陶渊明的“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塞万提斯在狱中构思《堂吉诃德》……都说明了他们吃过苦,能吃苦,在苦的面前矢志不移。
发愤读书
名人的第二个特点是好读书。孔子、范仲淹、杜甫、陶渊明好读书自不待言,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刘邦的高参张良、大数学家苏步青等名人也都是好读书之人。
屈原小时候读的是竹简,手不释简,烛光彻夜通明。一日,山风吹灭了烛火,又点不着。他便用手摸着竹简上刻的字继续读。对于文化典籍、神话传说、天文历法、自然地理,他都如饥似渴地追求。经过努力,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名著。
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在桥头获神秘老人的《太公兵法》这本书后,日夜反复诵读,牢记在心,终得真谛,成了刘邦的高参。在鸿门宴上,由于张良细心调度,使刘邦安然脱险。
数学家苏步青小时候家境贫困,读不起书,有时只好在私塾窗外听几句。后来,到小学读书,因贪玩而几次得分倒数第一名。后经老师教诲,苏步青深感惭愧,暗下决心,发愤读书,有时为了看懂一本书,他步行几十里山路,向别人借字典逐个将生僻字弄明白。以后,他的名字总和“全班第一名”联系在了一起。最后,成为了复旦大学校长、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坚韧不拔
名人的第三个显著特征是有韧性。
那位从小就懂得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这部巨著时常常一伏案就是一整天。他怕时间不够用,特意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在睏极之时,便枕在圆木枕头上睡一会儿。只要身体一翻身,圆木枕头就滚到一边,把自己惊醒了,接着便又投入写作。奋战19年,终于完成了《资治通鉴》这部记载了1300多年历史的巨著。
达尔文孤身登船,环球旅行,用20年的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托尔斯泰写成《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徐霞客历尽千辛万苦,用了30多年写成几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李时珍倾注一生心血,历时20多年编撰成《本草纲目》、司马迁忍辱负重用10多年时间完成《史记》、海明威不怕失败卧薪尝胆写出了《老人与海》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都说明他们是特别有毅力、有韧性的人,因此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有一青年问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你用了多长时间学琴?”回答是:“20年,每天12小时。”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终于达到艺术水平炉火纯青的地步。
阅历丰富
名人是阅历丰富之人。
孔子周游列国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十几年内受到冷遇。苏东坡一生坎坷起起落落,多次遭贬谪。成吉思汗曾经被俘,后又机智逃脱。岳飞四次从军力主抗金,自叹“八千里路云和月”。孙中山流亡海外时先后赴日、美、英等国。这一切,都使他们阅历大增,使思维更缜密,思想境界更开阔,行动更有力。
苏联作家高尔基11岁时当皮鞋铺学徒,后来又在轮船上当洗碗工,还当过扫院人、守夜人、搬运工、司磅员、泥瓦匠、捕鱼工人、晒盐工人。正是由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认识了祖国,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他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成为名著,他的《海燕之歌》成为鼓舞人民斗志反抗沙皇政府的精神武器。
了解名人的这4个特征,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新闻宣传战线上的战士,必须要吃得起苦,勤奋学习,守得初心,意志坚定,在工作与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只有这样,才能恪守道德,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精通业务,服务人民。
学习名人,从名人身上的“闪光点”获得人生的启迪,并付诸行动,你就会获得成功!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