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你身边的好新闻
——点评浙师大校报的一条消息
刘国昌
近日浏览《华文融媒云》公号上的“报刊地图”栏,浙江师范大学报(见第354期,第01版)上的一条消息映入眼帘,顿觉这是一条“欢蹦乱跳的活鱼”。


扫一扫,打开报刊地图
这个消息不长,全文如下:
为何说这是一条“欢蹦乱跳的活鱼”呢?

一、日常生活事儿,新闻好选题
学校就餐形式的变化,本是生活寻常事。但该校报记者从“小事情”看到“大主题”,即按需定制成为新时尚。可谓新闻发现有慧眼。
确实,这条消息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其价值正如文中所写:学校食堂此次推出“按需定制”的模式,不仅减少粮食浪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人性化的服务和更营养的膳食结构,让同学们吃光吃好吃健康。
这条消息报道的事实,不仅在高校具有普遍引导意义,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指导性、影响力。像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食堂、社会上的餐馆等,都可以仿照这个办法实行。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个事儿太小,有“值得写吗”的疑问。其实,新闻的大与小是相对的。有的看上去似乎是“大事”的,未必有价值;而一些看似的“小事”却往往蕴藏着一定的“新闻含金量”,写出来必定是好稿子。
从消息全文看,几乎通篇都在用事实说话。
“我要一个卤猪蹄、一个鸡爪、两个鸡翅。”“阿姨,来5个小笼包,再加5个水饺。”
“通常来说,一份饺子是10个,一份管饱。”浙师大外国语学院学生冯佳佳说,“现在按个卖,我可以要5个饺子,再点一杯牛奶加一个鸡蛋,随心搭配。”
“同样的价格可以有更丰富的选择,还不会浪费,营养搭配也更合理了。”浙师大人文学院学生王仁茹说。
……
记者通过引用学生们的说话,让人们如同到了现场一样,感受到了“就餐形式的变化”。这种写法真实可感,令人信服。
如果以记者口吻介绍的形式写,如“学校实行就餐形式改革,推出‘按需定制’的模式……”,那效果肯定差远了。
由此想到了有位老记者说过的一句话:写稿子不要让记者在那里“说”新闻,而是要人们“看”新闻。让人“看”新闻,实际上就是要善于把现场的情景如实地描绘出来,使人如在现场一样。

三、标题做得好,夺目吸引人
此消息的标题是:
饺子论个卖 小菜按两称
按需定制成浙师大“新食尚”
该题采用的是“肩题-主题”结构。
肩题:“饺子论个卖 小菜按两称”,文字对称,新闻性强,新鲜别致,读来上口,有韵味。
主题:按需定制成浙师大“新食尚”,揭示新闻主题,以“谐音”形式反映了“新时尚”,别具一格。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文一半。有这样的好标题,自然看正文的人就增多!
笔者浏览高校校报看到一行标题比较多。一行标题可以用,比如在发简讯稿时一般都用一行题。但在发头条稿、二条稿或较为重要的稿件时,应该多采用消息标题的多种形式。这样做,一则版面好看;二则也显示出记者编辑的做题能力与水平。
遗憾的是,现在有些报纸上堆满了一行题,且字数多,版面也不好看。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改一改了。
小结语
从以上3个方面可以看出,这条消息确实是一条“欢蹦乱跳的活鱼”,让人爱看,让人欣喜。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