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成败的关键竟然是这两个字……

2021-05-14 华文融媒云 作者:姚赣南 浏览:370


记者和通讯员进行采访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就两个字:“提问”。

“提问”是采访的第一道门槛,是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只有“提问”得好、才能有好题目;只有“提问”得巧,才能有好内容。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

如果没有提问,只是当“文抄公”或“哑巴”记者和通讯员,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提问是有技巧的。问题提得不好,往往会无话可说,甚至不欢而散。问题提得好,可以聊很长时间,说心里话,采访到有价值的材料。



 

提问不妥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愚蠢的提问叫人懵



愚蠢的提问是不动脑子的提问、无厘头的提问。提出的问题往往让被采访者无所适从,或者直接被问懵了。

某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在采访留守儿童时,有这样几句对话:

主持人问留守儿童:“平常吃肉吗?”

留守儿童答:“不经常吃。”

主持人追问:“是肉不好吃吗?”

留守儿童只好尴尬地答:“不是,没有钱……”

这正是愚蠢的问题!犹如当年晋惠帝发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一般,完全体谅不到对方的处境。提问者要动脑子,这是基本的要求。切记!


 


万能的提问很单调



万能的提问是不计场合、不计时间可以通用的提问。这种提问既省时又省力,几乎不用准备。但由于过度“通用”,答案往往也很通用、很平常,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不能调动被采访者的情绪,也必然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在一场比赛或一次会议结束之时,有的记者常常会向参与者这样提问:“此时此刻,你的感觉如何?”这真是个万能的提问!足球赛可用,篮球赛也可用;竣工典礼可用,年终大会也可用。由于问题出得空洞、单调,让回答者无具体目标,只好草草回答几句应付一下。

还有,诸如“你们单位有什么特点?”“新的一年有什么期待?”等等,都是万金油式的问题。提这些问题,说明提问者不爱动脑筋,准备不充分,只会用老话、套话来应付工作。


 


隐私的提问让人恼



这种提问是“狗仔队”式记者常用的方法。对被采访者的收入、存款、婚姻状况、人际关系等隐私问题穷追不舍。什么离婚、小三、前男友、前女友、商业机密、财产分配都成了采访的话题。被采访者对这类问题是很反感的,有的保持沉默,有的“无可奉告”。

有一次,某媒体记者访问一位电视剧女主角:“你是否已怀二胎?”。女主角听闻后,立即翻脸,怒斥记者误导舆论,指责提问隐私问题的记者素质低下,需提高业务能力。

喜欢揭别人隐私的人,说明道德修养不够,不懂得尊重他人,在采访中常常会自讨没趣。


 


无聊的提问是瞎掰



这种提问就是沒话找话,属于“瞎掰”一类谈话,是记者采访准备不充分的表现。有些问题让人丈二和摸不着头脑,有些问题风牛马不相及,与采访主题沒有关联。

有一位体育主持人采访10米跳台冠军,其问题竟然是这样的:“你是1983年出生的,属猪,那你喜欢不喜欢这种动物呢?”

喜欢不喜欢猪与获得跳水冠军有何关系?有人说,提出这样的问题真是有点不合情理。

还有一次,一位记者问国家乒乓球队领军人物:“你瘦了很多,能不能笑一下?”

在重大比赛场合,让被采访者做个面部表情,有何意义?这是提问者既无聊、又不讲礼貌的表现。

 

采访中高效的提问,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有了精彩高效的提问,便会有精彩的回答,一篇文章的雏形由此而成。

 

高效的提问有以下几种:

 



提出读者迫切关心的问题




我们写报道是给读者看的。因此,所提的问题应当是读者感兴趣的、想了解的。越多的读者想了解,你的问题的价值就越大。如果提出的问题读者不感兴趣,无人问津,这样的问题最好不要提。

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应当是新鲜的、生动的、有意义的、有趣的、希罕的。而那些陈旧的、平淡的问题则应在采访提纲中剔除。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赴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前,就设计了一系列西方人士和国民党统治区读者迫切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成千成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像国民党宣传所说的那样是被“共妻”的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它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是怎样的?它能成功吗?一旦成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日本意味着什么?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产生什么影响?

……

正是因为有着这一系列“未获解答”而需要迫切解答的问题,斯诺“怀着冒险的心情”出发了。最终,写出了《西行漫记》一书,影响巨大。

 

 



提出采访对象想说的问题




采访得深不深、透不透往往与被采访者想说不想说有关。

他想说,就会很好地配合采访,把该谈的问题谈仔细。

他不想说,就可能敷衍几句就走过场了。

如何提出被采访者想说的问题?在采访前做好功课是必要环节。即是对被采访者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他目前的追求与困惑有所知道,便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最近收到了几个采访邀请,其他的我都回绝了。我以前和记者讲过,你的问题要是逗得起我的兴趣,我就愿意讲;逗不起我的兴趣,我就不想讲。你们事先交给我的采访提纲,里面的问题是逗得起我兴趣的问题。”

这正是许多被采访者的共同心理状态。

因此,在采访前记者必须认真研究采访对象的生平、著作、涉及领域、爱好等,设计好采访提纲,决不能仓促上阵,浅尝辄止。


 


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采访的提问有深度与浅度之分。浅度的提问是礼节性的、简历式的、寒暄式的,只是概括性地叙述。而深度的提问往往是尖锐的、透彻的,有时甚至是追问。有一些被采访者喜欢记者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具有挑战性,回答起来更加能充分发挥。

2012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通讯《三问焦三牛》。说的是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的人生选择,主动跑到甘肃去工作的故事。在这篇通讯中提出了3个问题:

一问:清华毕业生为何主动去西部工作?

二问:到基层去是为“镀金”?

三问:考上副县级干部有特殊原因?

问题提得很具体,又有深意。记者通过调查采访,澄清了社会上的不实传闻与质疑,还原了事情真相,写出了“网络名人”焦三牛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行动,树立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大学毕业生形象。

 

总之,记者和通讯员进行采访的成败,在于能否有高效的提问。

这种提问,是密切结合报道主题的,能够引起采访对象谈话兴趣的,能够引起读者关注的,充满活力和思考力的。

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提问这个关键之后,就能在采访工作中无往而不胜。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