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要以十当一,写稿要以一当十”

2021-05-21 华文融媒云 作者:王 默 浏览:508

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原记者部主任田流老师在谈到自己的采写体会时,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采访要以十当一,写稿时要以一当十。”

他解释道:

“采访要以十当一”说的是,采访时要多多获取材料,材料越多越好。因为有时采访时觉得材料差不多了,可一到下笔写稿时又觉得还差不少。

“写稿要以一当十”说的是,写稿时要选精当的材料,有典型的细节,要见人见物见思想。

田流老师所说,确是记者采写的“真经”。



一、采访时为何要“以十当一”?



采访时为了获得更多的材料。而这些材料的获得必须建立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

当年跟随田流老师采访的一位记者说,那次我们到北京郊区采访农业发展问题,在连续四五天“密集式”采访后,我觉得小本子记了好几本,材料已够多了。可田老师却说“不够”,他提了几个问题,我还真没回答上来。于是我们又继续采访了好几天才打道回府。

事后,田老师对这位年轻记者说,采访时收集材料,一定要对自己提出“以十当一”要求。也就是说,要把“十个材料当成一个材料”来看待,获得的材料越多越好。千万不能浅尝辄止,有点材料就知足了。

那么,如何获得这些“以十当一”的材料呢?

从田老师和其他记者身上,以下两点值得我们考虑——

一是采访时要深入。

深入采访体现在:身子要到采访地,要“走近”;同时采访时间相对长一点。

“走近”是从地理角度说的,由此地到彼地。这些记者都能做到的。问题在于,到了采访地后还有一个“再深入”的问题,即不能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宾馆里看材料;要到实地与被采访人“面对面”交谈。

从采访时间上说,要相对长一点。你想啊,要想获得新的更多材料,没有时间保证怎么能行?那种“蜻蜓点水”式的采访不足取,那是获得不了真料的。

二是询问要细致。

询问要细致,是采访获得“真料”的关键。

时任人民日报驻黑龙江记者站站长董伟,为采访小说《暴风骤雨》中的原型人物“赵光腚”后代现在的情况,索性就睡在农民家炕头上,与他们喝点小酒“唠炕头磕”。

“唠炕头磕”是句东北话,也就是聊天的意思。记者通过“唠炕头磕”,聊得深入,聊得对口,聊出了真材料。不仅有历史情况,还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不仅有本人状况,还有村里其他户的好日子,可谓收获满满。有了材料,董伟很快就写出了稿子。

如果问得不细,粗枝大叶,浅尝辄止,那怎么能获得这么多的材料呢?。



二、如何做到写稿要“以一当十”?



“以十当一”,说的是写稿用材料时要精选那些过得硬、能说明问题的实例。

如何做呢?

1、对材料进行一番“甄别、筛选”工作。

有记者采访一位“爱岗敬业”的女教师,采访时收集了不少材料。但为把这位教师和学生之间情谊写出来,他从大量材料中精选了3个典型例子来写在稿子里。

这3个例子是:

学生被猫抓后注射的疫苗需要冷藏,这位教师就把疫苗放在自己家里冰箱里。

担心学生参加活动迟到,她起个大早自己开车送学生。

学生银行卡不慎丢失,首先想到要向老师说,而不是找银行。

这位记者说,这3个例子是比较典型的,最能说明问题。至于其他材料也不错,但被我“割爱”了。

稿子刊出后广受好评,特别对这3个实例留下深刻印象。

2、“以一当十”的例子,贵在精。

在有些人看来,稿子里就点例子就行,于是写稿时就“捡到篮子就是菜”。这显然是不行的。

辽宁日报记者写农家的好日子,一改过去的套路,写收入多少列个数字,写一两句“现在日子好啊”的话语等。而是举农家王大娘手里的“3个小本本”的实例。这3个小本本分别是:村医疗报销本、合作社分配本和特色农业收入本。王大娘拿着这3个小本本一一述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由此可见,典型的事例,往往能收到“一个顶十个”的好效果。反之,事例不典型,举的再多也没用,还让人觉得琐碎、啰嗦。

记者写稿子,无论写消息还是写通讯,具体、生动、典型的例子必不可少。然要写出这样的例子,首先采访要深入,二是写稿时要精选。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勉强凑合。

获“料”、选“料”、写“料”,这是一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哪一个环节也马虎不得。只有把这些基础、关键的环节做好了、做到位了,稿子才能写出鲜明的特色。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