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比“走进”更需要耐心和办法

2021-06-07 华文融媒云 作者:?刘国昌 浏览:572

QQ截图20210607093649.png


记者离不开“走”,然有“走近”、“走进”之分。
有位媒体人曾说,“走近”是从物理角度说的,指地理位置的拉近;
“走进”则是从心理角度说的,要走进被采访者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心理。
这话有道理。作为记者,“走近”、“走进”这两条,不仅都要做到,而且都要做好。





一、“走近”相对容易,但别“走样儿”。




编辑部制定的报道选题布置后,记者就要按要求走马出差。甲去东,乙奔西,到被采访的地方去。
应该说,这种“走近”相对来说,是容易做到的。当记者的,哪能总呆在办公室啊?外出采访,这是记者们的家常便饭。
但“走近”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别搞成“办公室搬家”:在宾馆里看材料,在会议上听汇报,离被采访者还有一段距离。这是决然不行的。
人是下去了,但未真正“走近”。真正的“走近”,就是与被采访者地理位置的接近,要与他(她)们走在一起,面对面交谈。





二、“走进”较难,但有的记者做得不错。




“走近”之后,就面临着“走进”的问题。
“走进”就是要走进被采访者的心里,能够心贴心地交谈,能把“心窝子的话”与你畅谈。
但要切实做到这一点,没有点耐心和办法,恐怕难以奏效。
为此,不少记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时任人民日报驻黑龙江记者站站长董伟,当年为采访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人物“赵光腚”后代的现在生活,他来到村子里采访。采访时,他不是一般地询问,而是与乡亲们住在一起,“唠炕头嗑”。
晚上,他们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拉家常,话儿越聊越多,越说越详细,越说越具体。董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且详实、具体、生动。他写的稿子不仅受到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的表扬,还在报社内获了奖。
从董伟采访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做到“走进”有多么的重要!
像董伟这样能把“走进”做得很好的记者,各地都有不少。但也必须看到,有些记者在这方面做得不到位、不够好:
有的一见对方说活不多,就有点不耐烦,甚至偃旗息鼓;
有的直来直去,问几个问题就作罢;
有的没有铺垫、没有引导,就想直接找故事;
还有的随意打断被访者的话语,使人家没有继续谈的愿望;
        ……
以上的诸如此类,都是做到“走进”的障碍,需要尽快改变。




三、“走进”需要耐心和办法




凡是在“走进”做得好的记者,都有一个好品格:耐心。
记者采访有时比较顺利,有时则比较困难。其中原因不少,但从记者方来讲,缺乏耐心是其中一个原因。
耐心是一个记者的意志力的表现。在下面的情况出现时,显得尤其明显:
当对方不大配合你采访时,
当交谈深入不下去时,
当你想问的问题,对方不大愿说时……
遇到上述情况时,这就需要你的耐心了。有经验的记者这时会不急不躁,循循善诱,最后打开了对方的心灵。
 
在这当口,记者的办法也很重要。
传媒人陈安庆老师在介绍采访办法时曾说,
首先,要通过寒暄问候,建立良好的采访氛围。
第二,提问要建立在对被访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这样能够深化谈话内容。
第三,避免无新意的提问,那只会变成毫无意义的重复。
第四,通过迂回提问的方式,再逐渐提出一些尖锐敏感问题。
以上几个方法,可以帮助记者的采访逐步深入,把那些“不愿提、不想提、不敢提”的问题陆续讲出来。
耐心和方法十分重要,可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总结。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