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从历史上看,镜子的诞生是与人类自身的探索与反思是分不开的。人通过照镜子,可以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反思。
战国时代的齐国相国邹忌自以为很漂亮,也喜欢照镜子,认为自己比徐公还美。他的手下人为了讨好他,也都说他最漂亮。后来,他在会见徐公时,觉得自己相貌不如徐公,再一照镜子,在镜子里仔细看自己的模样,恍然大悟与徐公相差甚远。
《红楼梦》写刘姥姥进大观园,第一次看见镜子,以为镜子里的自己是亲家母,还向镜子里的“亲家母”问话。后来猛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镜子里的原来是自己。
照镜子,可以发现真实的自我。???
?
一篇文章写成以后,读者的反馈就是一面“镜子”,照一照,可以反映出许多问题。如果读者很少,没有什么反馈,如死水一潭,那就说明这篇文章写得不好。文章的反馈对于作品和作者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若能以反馈为镜子,作者便可了解读者需要什么,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得知自己文章的优点与缺点,可对文章进行修改,也可以在下一次写文章时吸取经验教训。诗人闻一多的代表作《洗衣歌》曾几次重印发表,每次都作了修改。闻一多在写好此诗后,先是交给朋友传看,广泛征求反馈意见,集思广益,修改后才发表。俄国作家果戈理有一个好习惯,每次完成一部作品后先念给别人听,请别人提反馈意见。有一次,果戈理写好一个剧本,请来一位著名诗人进行评价。听着听着,那位诗人竟打起瞌睡来了。果戈理说:“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而您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完就把这个剧本扔进了壁炉。由此可见,没有反馈的文章是与不完整的作品,而一篇优秀的作品必然有沟通与反馈。作者通过仔细分析所收集到的反馈见解,给文章照照“镜子”,可以激励作者不断调整自己下定的目标与价值,在写作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快。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对自己的活动结果能否得到及时正确的反馈,是参与者对该活动是否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写作也是这样,多照“镜子”,会进一步提高写作者的积极性,也随之而提高了写作水平。
现在网上文章的反馈主要表现是跟帖,可以点赞,也可以吐槽;可以用一个表情包示意,也可以用一段文字表述。不论何种方式,都是在与作者交流,亮出了阅评者的观点。另外一种反馈是阅评者写一篇文章来进行评价,或褒或贬,以文对文。这种读后感和文学评论式的反馈,综合论述,内容全面。还有一种反馈是面对面的交流。比如,新书发布或作品研讨座谈会上的发言,就是发言者对作者的当面提出的。还有,如一对一交谈时,也可对作者发表的文章交換意见。网评反馈最迅速,有的网评一出,瞬间让作者醒悟,对文章进行修改。面对面的交流最直接,可以互相对话讨论,话题比较深入。在网络反馈中,先后会出现3个信号:网民的点击率是反馈的第一信号,说明文章标题与内容吸引人。网民的跟帖是反馈的第二信号,说明他不仅阅读而且有感而发。跟帖的跟帖是反馈的第三信号,说明网民之间在为文章中的观点讨论了。
文章照照“镜子”大有裨益,它会反作用于创作实践。笔者每写好一篇文章,总是希望读者跟帖留言。照“镜子”就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论,既能影响作者对文章的认识深化,又能影响读者对文章的鉴赏,使之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有不少读者认为,看文章的跟帖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挺有意思的。在对文章的反馈中,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方式,好就是好,差就是差,在肯定中找出问题。过度吹捧和一味辱骂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只是肉麻的捧场或泼妇骂街式的漫骂,那样的反馈成了一面“哈哈镜”,扭曲了。只有在真诚、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讨论,才能达到反馈的良性循环,收到好的效果。通过照“镜子”,一方面自我反省,一方面重视别人的评价,认真总结自己文章的优缺点,从而明确努力方向,成不骄,败不馁,方可稳步前进。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