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学生党员的人物通讯?

2021-07-22 华文融媒云 作者:刘国昌 浏览:460

微信图片_20210722143321.jpg

与学员的N次通信

(第37封信)





《华文融媒云》公号周老师来微信说,有一宣传部部长问,如何写高校学生党员的人物通讯?

关于如何写人物通讯,已有不少文章写过了。在这里要讲出点新意恐怕很难。但这次说要写学生党员的人物通讯,指向性很明确,那就再具体讲一讲这个问题,与大家交流。


要想写好这类的人物通讯,有以下3点格外需要注意——



一、坚持写好“这一个”的理念


我一直主张,写人物通讯一定要坚持写好“这一个”的理念。

“这一个”,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语言。他强调的是,要努力探求包括人物在内的一切事物的特点、个性;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

那么,我们在写人物通讯的时候,就要坚持“这一个”的理念,时时、处处注意把握好人物的个性。

比如写高校学生党员的人物通讯,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案头工作——

首先把这个人物的情况梳理一下:

1、确认这个人物是高校的学生党员。

2、何时入的党?具有几年的党龄?

3、这个学生对党的认识如何?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是如何写的?有无精彩段落?

4、这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如何?入党是否与家庭教育、影响有关?

5、高校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入党后肯定会承担一些社会工作。那么这位学生是如何处理“学业与社会工作”这个关系的?

6、这个学生在师生中的反映如何?人际关系及威信如何?

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了解清楚。可以与本人谈,也可以找老师、同学了解。只有把这些了解清楚了,才能逐步把“这一个”的特点明确下来。



二、全力挖掘“闪光点”


在明确“这一个”的特点后,我们就需要全力挖掘这个人物的“闪光点”。
写好“闪光点”是写好稿子的关键一招,诚如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李庄所说:“每篇文章必须至少有一个闪光点。”“至少有一个闪光点”,至多呢?虽没说,但我想应该是“越多越好”。
当年新华社记者穆青写焦裕禄这个人物,他就特别注意抓“闪光点”。经过几个月的实地采访,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生动材料,但到写的时候精挑细选,把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闪光点”突出出来。
时过多年,也许人们对其中有些材料记不清了,但“焦裕禄因肝疼把藤椅顶出了一个洞坚持工作”的细节,不少人都记得。这就是“闪光点”。
当年人民日报社记者范荣康写大庆铁人王进喜,在抓“闪光点”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
他写道:“40来岁的王进喜在1960年3月奉调前往大庆油田时,一不买穿的用的,二不买吃的喝的,把被褥衣物都交给火车托运,只把一套《毛泽东选集》带在身边。”
通过这么一写,把王进喜的“闪光点”写出来了。
抓好“闪光点”,写好“闪光点”,是把“这一个”人物刻画好的关键。如果没把“闪光点”写出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几个不生动的例子,那无疑是行文的败笔。这一点务必要多加注意。



三、运用白描、平实的写法


写人物通讯,最忌人为拔高。在这方面新闻界有过沉痛教训。那些无中生有、把一说成二、瞎编大话空话等毛病,再也不能出现了。

那么,我们在写这位学生党员的时候,应该如何写呢?运用白描、平实的写法,是其中一招。

白描手法,是鲁迅先生所赞赏的一种手法。他说:“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我们写这位学生党员的时候,可以用这种白描的手法去写——

1、如实写这位学生的外表、谈吐、动作等,笔墨不需多,点到为止。

2、在写对党的认识时,力求在深刻的基础上确保准确;

3、引用这位同学的话语时,要“原汁原味”,不能编一些话安在被访者头上。

4、写一些表态性话语时,尽量少用或不用“豪言壮语式语言”,多说一些实在话、心里话。

5、在写工作表现时,既要写他(她)的“热情、干劲”,也要写他(她)的顾虑、担心等。这样写会更真实可信。

6、在写好事、贡献时,宁肯少写,也要留有余地,不能写“过了头”。

总之,这样写出来的稿子,不仅令人信服,甚至还会拍手叫好!

以上建议,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