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议练改稿

2021-07-22 华文融媒云 作者:刘国昌 浏览:408

微信图片_20210722143757.jpg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二十四


写稿子基本上是个体劳动,但有时也是集体劳动。

包括改稿在内的集体写作有多种形式。在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时,我经历过多次这种集体写稿、改稿的形式。那时评论部人手少,有任务来后几个人聚在一起起草稿子、修改稿子是常有的事儿。



图片

一、集体写稿、改稿的两种形式


集体写稿、改稿,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是:小样出后大家议改。
初稿小样出来后人手一份,在部主任主持下边读边议边改。具体程序是:在念完一段后,大家七嘴八舌议起来。这时有一个人执笔记录,把需要改的字词、段落和标点符号等,归在一张样子上发排字车间再改。
第二种形式是:围绕一个题目,大家凑说。
这种形式是“白手起家”,即围绕一个题目,几个人聚在一起边说边起草。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评论部几个人就在报社院内临时搭的地震棚里起草社论(当时人民日报社在北京王府井办公)。由一个人主说,其他人凑字句,一人执笔记录。出小样后议改。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这种集体写稿改稿的工作方法,速度快,效率高,至今有的媒体仍在沿用。


图片

二、集体写作给人的锻炼很大


好多人可能不大习惯集体写作,其实这种形式是最能锻炼人的。
首先,锻炼敢发言。
一张小样在手,大家边读边议,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如果你坐在那里埋头看稿,一言不发,那就有点失职了。
在每个人的发言中,或提出问题,或谈修改建议,这样才能把稿子改得更好。当然,要发言就要有点准备,有了准备发言就会好一些。
大家也都知晓,谁也不能保证一发言就是对的,但敢于发言,勇于讲自己的想法,总应该大力提倡的。

笔者当年在人民日报评论部经历过多次这样的改稿。时任部主任范荣康、副主任钱湜辛鼓励大家多讲话,多提建议,气氛宽松。笔者最初不摸门,不大敢发言。后来看得多了,也能说出点意见来,进步不小。



微信图片_20210722143753.jpg

第二,锻炼改稿子。
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如何改呢?其中大有名堂。
比如在边读边议时可以思考、提出各种问题:
整篇稿子如何布局?
几个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如何?
这段文字表述得怎样?
能否用点诗词、典故?
这些都是改稿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把这些环节都“走”到了,稿子才能切实改好。
评论部的老同志对改稿子很有经验。每参加一次边读边议都有收获。记得1978年9月间有次讨论由我起草的《要为人民办好事》的评论文章,大家说了不少肯定鼓励的话我很受鼓舞,有位老同志的建议使我学了一招:他建议在文章的最后加强一点针对性。
如何加强呢?他说,你可以看看毛主席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主席在文章里针对五六种说法进行剖析,我听后很受启发。随后在评论中加了一段文字,对当时存在着的“工作忙,顾不上”、“没钱,没物,无法解决”的说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改后大家觉得充实多了,该评论在1978年9月2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
实践证明,在这些环节中多“行走”,毫无疑问会使人的改稿能力大为提高。
第三、锻炼思辨能力。
改稿子,最能锻炼人的思辨能力。
比如改稿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有:
这一段文字有毛病?如何改?
这个提法不大准确,正确的写法应该如何写?
这段写法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怎么改一下?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改稿中经常出现。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在最能锻炼人的思辨能力。
无论是写消息、写通讯,抑或是写评论,思辨能力是必须要具备的。有思辨,才能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有思辨,才能在论证中阐述新的观点。如果缺乏这种能力,或者说这方面能力较弱,那就应该多在集体改稿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集体写稿改稿虽然很辛苦,但也很有意思。几个人围坐一桌,边读边议边改,是个锻炼人的好平台。记得在评论部边读边议时,同事之间有时为一个词、一段话争论起来,那可是练反应能力的好时机。经历这样的机遇多了,成长提高也就更快了。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