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消息怎样开头?”当笔者在新闻培训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好多学员举手。他们都知道要用“倒金字塔”手法,知道5个“W”和一个“H”(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如何)。
“那么,通讯的开头怎样写呢?”笔者接着问。没有人举手,学员们好像都在思考。
看来,对通讯应该怎样起笔开头的问题,有必要与通讯员们探讨一下。
在阅读各类通讯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通讯的开头各不相同,各有千秋。然而,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开启读者的思路、找准切入点,联系并突出主题。各种开头有个性,更有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让我们来读一下以下这些通讯的开头,介绍一下通讯开头的“场景描写法”“名言诗词法”“悬念疑问法”“故事叙述法”。
人物通讯《司令退休之后----记回乡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李守发》一文(见《人民日报》2003年7月7日)是这样开头的:这是一个老兵的第二战场,一名退休干部的常青本色,一位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事件通讯《海啸过后访普吉》(见《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9日)的开头是这样的:倒塌的房屋,损毁的车辆,凌乱的海滩,这是记者27日甫抵泰国南部旅游胜地普吉岛时映入眼帘的悲惨一幕。《吉林日报》刊登过一篇工作通讯《寒冬暖流----我省抗严寒保民生纪实》(见《吉林日报》2011年1月14日)开头是这样的:风雪肆虐,寒潮频袭。入冬以来,吉林大地天寒地冻、雪覆千里。严冬蓝色预警,大雪橙色预警,极端最低气温-36.7度……5次暴雪、4次寒潮席卷全省,“冷,太冷了!”一时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天气预报,成为吉林人“每日一听”。以上这些现场描写的开头,好就好在它们丝毫没有脱离主题,而是在为主题服务,起到了加深主题的作用。因此,这样的开头是值得学习效仿的。用名言名句或诗词作为通讯的开头,通过一句话、一段诗直奔主题,这是记者们常用的手法。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写的通讯《“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特写》(见《人民日报》1949年9月22日)的开头,引用的是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通讯开头这样写道:“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人物通讯《关牧村:蹉跎岁月的歌》(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7月25日)的开头用的就是两句歌词:已被时光抚摸得近乎灰白的这首老歌,从黄铜扬声喇叭中流淌出来。旋律依旧悠扬,浓情依旧荡漾着。这种开头方式简洁、明白、有力,一下子就调动起了读者的情绪,引起读者共鸣,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办法。悬念式的开头可以迅速激发起读者阅读欲望,请看人民日报著名记者李克林写的《今日大寨》(见《人民日报》1985年10月5日)这篇通讯的开头:金秋时节,我来到大寨,第一个印象是,这里山村静悄悄。虎头山默默无语,大柳树长丝低垂,几条牛在山坡慢悠悠地吃草,小雀在枝头鸣叫……往昔那“红火”的景象,那无尽的人流,都已悄然逝去,那曾经踏上四面八方的参观者的千千万万个脚印的大寨之路,如今已长满荒草,只留下窄窄的山道。夜晚,我住在大寨国际旅行社,偌大一层楼只我一人,静得令人发怵。清晨,我站在虎头山边,遥望蓝天白云,不禁思绪万千:大寨!你为什么这样寂寞?!接着,记者用一个“然而”,话锋一转,写了大寨的另一种景象:到处生机勃勃,热气腾腾。写出了新大寨的活力、信心与新气象。人物通讯《擦鞋者说》(见《人民日报》2006年3月19日)写的是一位普通的打工者,文章的开头设置了一个悬念: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为什么价格比别人高出一倍依然顾客盈门?郭师傅有何绝招?记者听郭师傅娓娓道来。原来这里的鞋油有“独门秘方”,服务靠的是“优质优价”。这篇短通讯写出了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在改革开放后的愉悦心情。用故事作为通讯的开头,不失为一种细腻而生动的办法。《不夜的香港----民间万众欢庆回归》(见《人民日报》1997年7月1日)一文的开头是以一个古老的传说开始的:有这样一个传说:香港太平山上的那只石龟会走路,什么时候走到了山顶,香港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个传说不知始于何时,但可以肯定,是在美丽的香港岛被侵略者占领之后;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可以肯定,是生活在这个岛上的一个中国人。武夷山麓,是地道的茶乡,沟沟岔岔都流传说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红袍”故事。接着,记者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梗概:传说古代有一位穷书生途径武夷山赴京城赶考。在武夷山生病了,后被僧人救起,僧人让书生喝了一种茶叶,书生竟奇迹般地病愈,得以赴京殿试中了状元。回家时,状元郎为感恩僧人,再次来到武夷山。僧人带他去后山看那株茶树。书生便将状元红袍披在茶树上,故此茶得名“大红袍”。有了这个故事的铺垫,挖掘“大红袍”的价值,让它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让人读来很有趣味。通讯开头的方法还有许多方法,如“时间定格法”“抒情感叹法”“总结归纳法”“背景铺垫法”等。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多学习名家的写作手法,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找准切入点,以奇句夺目,就能出色地写好开头。然后,再通过驾驭全局,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优秀的通讯。(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