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重温毛主席著作、学习毛主席的文风,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搞好媒体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刊登由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老师撰写的这篇文章,该文侧重从毛主席撰文的文字文风特色和品格等方面进行阐述。敬请大家关注。
“多载些生动的文字”
——重温毛主席著作的一点体会
毛主席是文章大家,每读他老人家的文章都颇多收获。
当年毛主席在给《中国工人》写的发刊词上写道:“我新希望这个报纸好好地办下去,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
现在我们重温毛主席上面这段话,仍感到很亲切,且感到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传播的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内容为王”的指针没有变。而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准确、生动的文字表达是不可或缺的。要看到,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欠缺,需要我们很好地补课;需要我们很好地向毛主席撰文的特色和品格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毛主席很多文章都是新闻写作的范文
年轻的时候,毛主席著作里的文章几乎都读过,有的还能背诵。现在重温这些文章倍感亲切。
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一篇充分和深刻反映当时农民运动的通讯。
再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新闻消息的佳作。
又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是模范的纪念文。
还如整顿三风的几篇报告,都是生动的政论,等等。
毛主席这些文章,具有鲜明的特色——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充满革命的战斗精神;
3、民族风格浓郁;
4、充满逻辑的力量;
5、朴素与精炼并呈;
6、语言通俗易懂;
7、善用文学形式等。
这些都是新闻写作的范文,值得我们今天好好认真地学习。

二、精彩段落令人难忘
形象性是语言艺术中的重要因素,缺乏形象性的语言是不可能生动的。
毛主席的语言是富有色彩和形象的,下面列举几例——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对一些人的描写:
“这种人发财观念积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对另一些人的描写是:“他们对每逢年终结算一次,就吃惊一次,说:‘咳,又亏了!’”
这些都是典型的概括,是从实际生活里观察到现象而又经过选择和集中的。寥寥数笔,就活画出了人的面貌,比单纯的概念的说明有力多了。
毛主席在写到自由主义表现时,用一句话6个词组、每组4字,像口诀一样概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这样的句式,读起来并没有呆板的感觉,反而觉得很活泼自然,使读者得到鲜明的印象。
毛主席善用语言是多方面的,比如在1930年所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主席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峰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类似以上的精彩段落,还有很多。读着这样的段落,真是一种享受。
把这些精彩段落背下来,仔细品赏,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毫无疑问大有裨益。

三、摒弃那些陈词滥调
毛主席历来反对那些被称为“党八股”的陈词滥调。
他嘲笑那些文章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他在主张“多载些生动的文字”的同时,多次指出:“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毛主席这些话语,对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文风,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文风方面媒体界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一大批来自实际、来自生活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特别是其文字之活泼、语言之生动,更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但也要看到,那些“死板、老套、没味道、不起劲”的文字,时不时还出现在我们的报道中。那些花里胡哨、经不起推敲的个别网言网语,还经常被一些人视为“宝贝”沾沾自喜。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切实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期待着媒体界拿出更多内容丰富、文字优美的优秀作品,让我们在这方面继续奋斗!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