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谈论新闻的真实性时,有一个重要前提:我经历了近10年的新闻写稿经历,关于“新闻真实性”这个话题的研究与思考,以及理论学习与采访写稿的实践也未停止过。但是,我依然想迫不及待地谈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我觉得不管是刚入道的新记者、还是实战经验很丰富的老记者,真实性永远是贯彻新闻作品的一条准则,任何时候都要把握好,否则会违背新闻规律。有时即使写得再精彩,也与好新闻无关。因为一旦在稿件中加入与真实性无关、以及主观猜测、个人想象等方面的内容,就会挑战新闻的原则,自然也算不上合格的作品。
归结起来,我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分为三分阶段:第一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一次认识新闻是在大学里上写作课时,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新闻方面的。那个时候,没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新闻行业,没有太多留意,但唯独记住了一句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得当时,我们文秘班与新闻班在一个大教室里上写作课。虽然没有学得太懂太深,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算是在新闻的殿堂里,接受新闻知识的洗礼。那时,我以为,我理解了新闻的真实性。也就说,做新闻不能造假、不能说谎,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这就是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加工作2年多后,我正式从事记者行业,给报纸采写稿件。我以为,我已懂得新闻的真实性,并积极大胆地写稿。尤其刚开始,我觉得,我写的都是真的,不是假的;都是有事实依据,不是肆意编造的;都是有来源根据的,不是自己凭空想象的。但是,我的稿件有时会受到一些批评改正意见,有时还和老师、编辑争论、反驳。甚至我认为我在稿件中写得一些很精彩的片段,经常会被删除。这就是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真正开窍的是,我干了5年多的一线记者后,在武汉大学培训期间,夏琼教授所讲的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不能加入任何主观的因素、个人的情感,即使合理的想象也不行。”的确,当下,新闻人基本都懂得这一道理,但是太多太多的新闻作品、尤其在网络新闻中,夹杂了太多不真实的内容。有的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明显加入了不符合真实性的东西。有的为了维护所在组织或者地方的利益,大幅度、高调宣传,夸张、夸大的成分太多。其实,新闻与宣传本质上是不相同的,完全是两个概念。这就是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比如,这些年,企业报记者在写新闻时,为了提高新闻的价值、让作品更吸引眼球、让稿件更加出彩,有时候对新闻内容进行夸大拔高,加入一些个人想象和情感评论方面的内容。明明技术指标没有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在标题和导语中写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明明没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降本增效明明没有达到第一,说达到了第一。这样写,当时可能觉得很有意义,但是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违反新闻规律,写得再好也没用;二是给采访对象带来被动,给客户造成欺骗、隐瞒、吹嘘等方面的印象。就好比,产品性能本来没有达到相关要求,但是记者报道出去后,客户开始会很满意。具体对接后,发现产品没说的那么好,于是对单位的信任度产生怀疑,有时会直接影响生意,或者有的客户会取消订单、中断合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我认为:企业报记者在写任何新闻时,都要把真实性装在脑袋瓜里,不能丢弃。因为有时一不小心会加入个人猜想、推断、评论等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内容。就算有时遇到非写不可的内容,可利用一些技巧进行巧妙处理。比如,对采访的内容,感触深受、感慨万千,可以在稿件后面加个小评论,这样作品显得更有深度。再比如,有些观点性强、带有真知灼见的话,直接写出来很别捏,可通过某某某说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样看起来立马像新闻的模样。总之,我们在写任何新闻时,都要把握好新闻真实性这个尺度,不要违背了新闻规律,让自己的新闻作品真正得到行业和业界的任何,最终才能成为一名专业、合格的优秀新闻人。
王天海,1988年10月出生,就职于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MBA硕士,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被评为爱岗敬业“最美雄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