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是人们所熟知的。说的是南朝有一个文学家江淹,人称“江郎”。年轻时他很有才气,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恨赋》《别赋》更是出色,人们争相阅读,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到了晚年,却很少写诗文了。偶尔写出一篇,也是内容空洞,语言枯燥,比以前写得退步不少。人们都说,“江郎才尽”了。传说有一个晚上,江郎到一座凉亭过夜,梦见晋朝一位叫郭璞的白发老人,向他要回借他多年的一支五彩笔。于是,江郎便把那支五彩笔还给了郭璞。没有了五彩笔,梦醒后,江郎就再也写不出精彩的文章了。这个五彩笔传说的寓意是什么呢?以笔者所见,这五彩笔代表了写作的5个要素:动力、土壤、兴趣、勤奋、交流。没有了这5个要素,必然写不出好文章。
失去的第一“彩”: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智活动的过程,具有厚重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人们为什么要写作?一是写作有传播功能,二是有实用功能,三是有审美功能。写作的动力来自写作者的内心。有的作者是为了沟通思想,交流情感;有的是为了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有的是为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或者是应对考试。不管怎样,沒有写作的动力与目的,就不会努力去写。江郎年轻时家境贫困,为了改变命运,为了表达志向,为了应试,他写作动力很足。后来,做官了,享福了,飘飘然起来,写作缺少激情和方向感,也就写不出好作品了。
失去的第二“彩”:
写作的土壤是现实生活。没有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写不出感受至深的作品。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不但要“身入”,而且要“心入”。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写作是信息的传递、意愿的表达、情感的宣泄,应当用心去写,用真情去写,必须抱着认真、诚恳、思考的态度。南北朝时期的骈俪文,因缺少生活气息,一味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内容华而不实,最终被人们抛弃。现代的“八股文”因为言之无物,而受到批评。江郎年轻时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社会有深刻了解。后来, 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地位显赫,每天过着应酬吃喝的生活,失去了写作的土壤,脱离了社会生活和人民,就一步一步地失去了灵感与才气。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作的源泉自然就会枯竭。“才尽”那就是必然的了。
失去的第三“彩”:
有了写作的兴趣,写作就成为作者的自觉行动,不用人催,不用人逼,原来的“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当写作成为习惯,成为乐事之后,智慧的闸门就打开了,辛勤的笔耕就不再畏难,作品就会像雨后蓬勃出土的春笋,就像孵化日期到了争相破壳而出的鸡雏。写作兴趣可以培养,也会失去。江郎年轻时对写作有浓厚兴趣。年老时在官场应酬多了,兴趣变了,对写作疏远了,即使写点东西也是应景之作,毫无思想性可言。这种写作中被动应付的局面,造成了他的作品越来越差。
失去的第四“彩”:
江郎年轻时勤奋好学,获得成功。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他到老年变得不勤奋好学了,贪图享受了,写作就半途而废了。可见,写作的才华虽重要,但意志与毅力更重要。只有把才华与毅力结合起来,才能坚持写作,写出好文章。屈原的一生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勤奋不已,越到晚年,作品越闪耀出夺目的光辉。李时珍经过27年的努力,在61岁时才完成《本草纲目》初稿,又经过10年努力,3次修改才定稿。这种持久的勤奋的毅力值得人们敬佩。写作与爬山一样,一山更比一山高,必须有毅力,有韧性,不可半途而废。
失去的第五“彩”:
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是促使写作进步的一环。作者总是希望写出来的文字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够引起共鸣,给别人带来帮助。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看他的文章并发表意见。甚至有的作家说:“作家们最害怕的莫过于被别人忽视。与忽视相比,非难、仇恨和反对都成了幸福的代名词。”由此可见,作品与人交流、告知事由和表达感情是写作者的内心需求。江郎到了晚年,在官场上应酬多,与朋友圈交流写作心得少,也听不到什么信息反馈,思路狭窄,是他文思渐退的原因之一。
江郎失去了五彩笔后才尽了。这个故事从反面提醒我们,要想写作获得成功,这五彩笔必须牢牢地握在手:保持写作动力,融入生活土壤,提高写作兴趣,坚持勤奋学习,增进相互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写作的生命力,取得较快的进步。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