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实的手法写人记事

2021-07-22 华文融媒云 作者: 刘国昌 浏览:578

微信图片_20210722155533.jpg

——《与学员的N次通信》

(第39封信)




XX学员:

你好!你和你们编辑部的同志,想就如何写人记事的话题进行探讨。我认为很好。这是一个在写作中经常遇到、需要认真解决好的问题。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时看看外电的一些报道,对写稿还是有帮助的。
6月22日《参考消息》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走到数字时代的卖报人》的报道。

该报道转自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从写作角度上说,我觉得该报道在写人记事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可圈可点:

?

01

选题切中热点



该报道不长,介绍了两个在雅加达市中心繁华地区的卖报人。一个叫卡杜姆,一个叫伊万。
在当下的数字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看报的人正在减少,人们大都通过网络来看信息。一部手机在手,各类信息都知道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卖报人的情况如何呢?他们还在继续卖报纸吗?这是人们需要了解的一个社会现象。
《雅加达邮报》议定了这个选题,切中当下的一个热点。刊发的这篇报道,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报道了两个卖报人的具体情况,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应该说,这个选题抓得好。抓住了当下的一个社会问题“关注点”,并通过具体、鲜活的实例向人们及时作了报道,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02

标题吸引人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的原题是:
《数字时代卖报纸:两个卖报人的故事》
《参考消息》报将标题改为:
《走到数字时代的卖报人》
这两个标题都不错,《参考消息》报的标题改得则更简洁些。
这两个标题均属于中性标题,但很吸引人。同时还含有一定的悬念:数字时代的卖报人怎么样了?他们状况如何?我正是为这个标题所吸引,一口气看完全文的。


03

通篇用事实说话



该报道写这两个卖报人,采用平实的手法,通过大量的事实来向人们介绍。
如写卖报人卡杜姆:
“他从凌晨4点开始工作,骑着自行车从雅加达中部的本希尔到雅加达西部的哥达,全程约12公里,从他的代理人那里购买报纸,然后往南回到本希尔,把报纸送到客户手里。上午10点,他在附近休息一会儿继续送报,然后回家。”
再如写卖报人伊万:
“这位45岁的男子,大半辈子都在卖报纸,他从小学开始做,在早上7点上学前送报纸。现在拥有上百名客户。”
类似这样的描述几乎通篇都是,使人们看后觉得真实、可信。
另外,在写人物上也颇具特色。如写卡杜姆:“我在社区吃完早餐后回家,遇到一名卖报人。他60多岁,脸上皱纹明显,头发灰白。他还穿了一件印有《希望之光报》字样的背心,这是印尼最老的报纸之一,5年多前就停印了。”
这是“目击式”写法,通过作者眼睛所见来描述这个人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04

不回避当下的困扰



作者在介绍这两个卖报人的情况后,马上写当下的困扰:“当互联网出现、网络媒体接手后,卡杜姆的客户现在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卡杜姆和伊万告诉我,他们的收入急剧下降。”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怎么办呢?
作者及时做了介绍:
“卡杜姆以半价出售他没卖掉的报纸。现在他主要将剩余报纸批量卖给街头小贩,他们用它们来包装食物。”
“伊万把没卖掉的报纸放在仓库里。报纸越旧有人要,他们从中找资料。”
如果卖报纸不行了,他们该怎么办?
作者也写到了:“卡杜姆说,如果有一天他没有顾客了,他准备返回家乡去种地。”“伊万说,他不会离开这一行。‘我将卖报纸,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卖报人的困扰一个一个写出,使人们看到了事情的全貌及当事人的心态。



05

一点启发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在想,如果让我来写这类稿件,会如何下笔呢?
我可能会从社会变化写起,互联网盛行,纸媒市场萎缩了……
也可能会写几种分析,然后举这两个卖报人的例子…… 
但看完这篇报道后,觉得以上的写法都不恰当,还是应该向该报道那样,直接写两个卖报人的实例为好。
写实例,道实情,人们愿意看;而那些从概念出发,然后举几个例子的写法,不仅老套,还往往让人生厌。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