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二十八
一些人对写评论有为难情绪,总觉得 “没抓手儿”、“心里没底儿”。这里涉及到写评论的支点问题,把支点掌握好了,你就能心里不慌、下笔有神了。说起支点,很多人都不陌生。物理课上有个“杠杆”原理,用杠杆能撬动重物。何以如此?在于支点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把这个观点用于新闻评论写作上,也可以说,只要找到支点,把握好支点,就能写出一篇好评论。评论点,议论点、文采点。
评论点,也就是一篇评论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这也是一篇评论的出发点、立足点。当我们准备评论题目的时候,总会想:此事是否可评?从哪个角度评?主要写哪些“意”?这些就是评论第一个支点的内容。把这些内容考虑清楚了,就有了支点,写起来就从容了。我在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多年,印象最深的是,那时经常开会议定选题。议定选题实际上就是研究这“第一个支点”的问题。记得1979年一次会上,时任部主任范荣康说,应该写一篇促进人才流动的评论,他是看了一则招聘广告后有了这个想法。接着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那时人才管得死死的,想调动工作简直是“难于上青天”。由这则招聘广告说起,是一篇很不错的评论。于是乎,这篇评论的“第一个支点”就找到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写评论找准、找好由头很重要。寻个好由头,找个好例子,并由此产生一些想法,支点就形成了。
“第二个支点”是议论点,这个“点”与“第一个支点”评论点紧密相连。如上所说,当你把“一则招聘广告”的由头确立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想法,这就是议论的基础。把握住这个“议论点”,评论就“立稳”了。然,需要看到的是,这个议论点非同小可,评论的思想、观点、立意等,都要靠它来实现。据一些人反映,写评论的由头好找,就是议论展不开,写了几句就没话了。这是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可以理解。然究其原因,就是对其所论话题缺乏深入的剖析。因此务必要在剖析上下足功夫。有这样一幅漫画:一对青年男女倚窗望月,男的说:“今晚的月亮真圆啊!”女的问:“是进口的吗?”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但还需进一步深入剖析。第一步:表明态度:“既是胡话,又非胡话”。并把这句话作为标题,醒目突出(见1982年5月8日人民日报)。第二步:点出实质:这胡话并非一般的胡话,而是崇洋媚外心理在作怪。第三步:辩证分析:坚持对外开放与盲目崇洋是两回事儿,不能混为一谈。通过这一步步的分析,议论也就展开了。写评论,议论能展得开很重要。这是一个重要的支点。
当然,写新闻评论不是做诗,但并不排除“情”的作用。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文章家、评论家都十分注重写作时的“情”的作用。有“情”必然有文采,文采与“情”密不可分。评论是以说理征服人的。一篇好的评论、一两句精彩的话语,往往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但这说理不是“干巴巴”地说教,而是伴之以“情”、伴之以文采。人民日报的评论员们在这方面十分注重,一篇评论定稿后还要在文采上下点功夫。比如在某处能否加个典故?这里能否用句诗词?末尾处的句式可否改为排比句等等。这些都是反复琢磨的。惟其如此,才能把“文采点”落在实处。
3个支点,是写评论的支撑点。有这3个点,就能使你接到评论题目时心不慌、手不乱。相反倒是能从容淡定,笔墨纵横。当然,这需要不断磨练,需要不断总结。但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用不了三四年你的评论写作水平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