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事实说话,你掌握了吗?

2021-08-02 华文融媒云 作者:刘国昌 浏览:672

让事实说话,这是媒体界都熟悉的一句话。但在写作中如何较好、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有些记者常感困惑的一个问题。





1


掌握大量细节之后



记者采访归来,手里必然会有不少的材料和细节,这是写稿的重要条件。然获得这些材料是第一步;还有第二步,那就是把这些材料运用好,写出好稿子。诚如有些老记者说,找细节难,写好细节更难。
在走好这二步、写好细节这个问题上,新闻界前辈早有告诫。如穆青老师曾说:“当记者掌握了大量的细节后,还必须善于构思,巧于运用和安排这些细节,突出它的思想意义和感人的力量。”
穆青老师这里说的“善于构思”、“巧于运用和安排这些细节”,甚为重要。如果没做到这一点,那就无形中把辛苦辛苦采访来的材料和细节浪费了。有鉴于此,有经验的记者都在这第二步上颇费斟酌、颇费心思,尽量把这些材料和细节用得恰到好处。





2


稿子为何被部主任“卡”住了?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只要有材料就容易写稿子。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把材料和细节运用和安排好。
有位记者写了篇某地脱贫致富的稿子,自我感觉良好。但到部主任那里“卡”住了。他不服气找主任问个缘由,还没等主任把话说完,他就一口气讲了很多脱贫的例子。这些例子鲜活生动,主任听得津津有味。最后说了一句:“这么好的细节,你稿子里怎么没写啊?”
听部主任这么一说,这位记者似乎明白了,原来稿子被“卡”的原因在这儿啊!
在编辑部经常遇到诸如此类的情形:记者交稿介绍稿子背景情况时,讲得很生动,但稿子里却较少写到。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之一就是没按照穆青老师所说的那样去做,写稿时尚未“善于构思”、尚未“巧于运用和安排这些细节”。





3


不用概述的语言写,而是让事实说话。



事实(材料、细节等)本身不会说话,记者要让它们说话,就要在一定的构思下巧妙地运用和安排它们。
比如写脱贫致富,有记者习惯这样写:“村民XX说,现在日子好过了,心里舒坦了”,“吃穿不愁,孩子有学上了”等等。这样的话语在生活中是真实的,但写在稿子里给人的感觉尚不是很真切。
“现在日子好过了,心里舒坦了”,人们自然会问,具体怎么好过了?如何舒坦了?最好让事实来说话,人们才信服。
前些年辽宁日报有篇题为“王大娘的3个小本本”的报道,介绍富裕后农民的好光景。记者没有用概述的语言写,而是让事实说话。
如记者写道:“坐在炕头上的王大娘回身从小柜子里拿出3个小本本让记者看,‘这是医疗本、那是农田收入本、还有那个是畜牧收入本。有这3个小本本,我家吃喝、看病都不愁啦!’……”
“3个小本本”的事实,颇有说服力。
今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题为“一渠清流水 一地生‘三金’”的小通讯,在这方面做得也比较好。在写农民收入时,记者写道:
    “土地流转后,农民‘一地生三金’。”张家祥算收入:一是拿土地承包金,每亩每年赚800元;二是到果园打工,每人每天赚80元到100元;三是挣“反租倒包”金,村民从企业手里“反包”果园,负责除草、修剪、采摘等,每亩每年最高用工费720元。每种出1斤优质果,最高可提成1元钱。
以上所写,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把农民的收入写得明明白白。真正体现了“让事实说话”的要求和目的。





4


“料”发挥作用,要靠“意”来统领。



让事实说话,不是说把事实写在稿子里就完事了,要善于运用和安排。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不是所有事实都能写进稿子里;也不是所有事实都能“说话”。
为何呢?这是行文时“意”和“料”的关系所决定的。
“意”和“料”,是行文中的两个重要元素。“意”为文之魂;“料”为文之基。表达一定的“意”,需用“料”来说明;“料”要发挥作用,则要靠“意”来统领。
从这里我们就可看出,“料”要受“意”的指挥,根据“意”来安排哪些“料”排上用场;哪些“料”则弃之不用。写稿时,想让事实来说话,一定要依据“意”的主旨来安排,切不可“拿到篮子里都是菜”。务必要经过核实、比较、挑选,把那些最有“思想意义”和“感人力量”的事实,拎到笔下,为我所用。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