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写稿之人还是读稿之人,大都对排比句情有独钟。
为什么?
因为排比句节奏感强,富有力量。
1
大家都读过魏巍老师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其中那一大段排比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亲爱的朋友们,
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
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
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
当你安安静静坐在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
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
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
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6个“当你”的排比句,一气呵成,颇有韵味。这些排比句将幸福在各个方面的体现合盘托出,令人联想和回味。
2
排比句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它是把3个或3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接近的句子、词组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这种排比句具有层次清楚,条分缕析、节奏和谐等特点。
可用于写人、写景、抒情、说理等诸多方面。
比如用排比句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写袁隆平:
“他对水稻研究一往情深,
他对相关资料爱不释手,
他对观察长势细之又细。”
再如用排比句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生动细腻。
如朱自清《春》一文:
“山朗润起来了,
水长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还如用排比句抒情,可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写初恋人的思念之情:
“她每天都想见到他,
她每天都往他办公室的窗子看上几眼,
她每天下班前都给他发一个微信。
用排比句的手法来写文章,确实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爱读。正因为如此,举凡为文之人都喜欢采用排比句的手法来写文章。
3
有人问,这种排比句在新闻评论中可以用吗?
回答是肯定的。
请看下面的实例——
2021年7月8日《环球时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一法可安香江 香港换了人间》的评论,文中就用了这种排比句的手法,如写道:
“那个内地人不敢在大街上说普通话的香港,
那个被暴徒戾气和歪理邪说撕裂了的香港,
那个因为爸爸是警察而在小学被孤立、被恐吓的香港,
那个大学生不能在校园安稳坐在书桌前的香港,
那个一度暴恐分子肆意纵火、掷砖、袭警、打砸抢甚至攻占立法会的香港,
那个反中乱港势力及其背后势力能够堂而皇之煽动分裂和颠覆国家的香港,
终于复归了法治、文明和秩序。”
6个“那个……香港”,把香港当时的乱情一一列出,最后收了一句:“终于复归了法治、文明和秩序。”这一段文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排比句用于抒情的时候较多,但这并不等于说在新闻评论中不能用。由于排比句具有“节奏强、有力量”的特点,在评论写作中正好用上派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依据文章的特点,用得巧,用得好。
排比句只是写文章的一种修辞方法,但其中值得“说道”的地方不少。让我们在这方面继续下力,将其用得更好!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