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与采风的“一同三异”

2021-08-09 华文融媒云 作者:刘国昌 浏览:748

?最近几个记者朋友说起了“采访、采风”的话题,挺有意思。

采访是记者的家常便饭,哪有记者不采访的呢?通过采访,记者才能获得采访对象及相关的情况,进而进入写稿的状态。

采风也是记者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但更多的用于作家、画家和艺术家等人群。作家、画家和艺术家等到一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走走看看,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收集创作素材,进而完成自己的作品。

很明显,采访和采风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简言之,就是“一同三异”。

一、“一同”:



采访与采风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都是走向社会做调查研究,均属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

采访、采风,都有一个“采”字。这个“采”字,体现了记者、作家、画家、艺术家等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你要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你必须走出办公室、走出书斋,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一番,收集素材。过去常说的“体验生活”就是这个意思。认识和把握这一点很重要,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

在新闻界,也许有人觉得,现在网络资讯这么发达,即使不出去“采”也能写出稿子。有时确实可以这样,但要想写出精彩的稿子,不出去采访,没有切身的感受,写起稿子来也是挺费劲的。昔人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事必躬亲有真知。”只有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品味,才能获得“真材实料”,找到写稿子的感觉。因此说,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脚板底下出新闻”。

二、“三异”:



采访、采风,它们的共同之点十分突出。但要细细分辨,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的。举起大者,有以下“三异”:

“一异”:从任务上看,采访都有一个具体的采访题目,而采风则没有,只是有一个大致的目标和方向。

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为配合党史百年学习近日到陕北南泥湾采访,任务十分明确,就是采访报道南泥湾的历史和发展变化。经过一番参观、采访,记者写出了《南泥湾,还是“陕北的好江南”》的长篇通讯,还配发了一些图片(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8月4日第一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8月4日第一版)


作家、画家及艺术家也到南泥湾去,但他们是去采风,没有带具体的题目。通过走走看看听听,体验生活,开阔视野,从中发现搞创作的素材。

“二异”:从内容上看,采访要围绕一定的题目收集材料、捕捉细节,是“下马找花”。而采风则是一般地走走看看,是“走马观花”。

当年,人民日报记者到大庆采访,内容就是写王铁人的动人事迹;新华社记者到兰考采访,内容就是写焦裕禄的人民情结。内容明确、任务单一,记者到了目的地一门心思围绕题目收集材料、捕捉细节。有时为弄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找许多人交谈,开多次座谈会,可谓“下马找花”。

而采风则是“走马观花”,走走看看听听,不需要像采访那样细致去询问。当然,采风也能发现一些好素材、好线索,也可以仔细询问,但较之采访还是有所区别的。

“三异”:从成果上看,采访归来要写稿,这稿子就是采访的成果。而采风没有具体题目,归来后不一定有形成具体稿子(作品)的成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采访是带题目下去,围绕一定题目进行采访,所以归来后就得写稿子、出成果。而采风则不必这样。采风当然会有收获,也会创作一些作品,但它不像记者那么任务具体、时间性强。

小结语

以上简述了采访与采风的“一同三异”,搞清楚这些对于年轻媒体人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大有益处。

对新闻界来说,记者经常出去采访,也可以适时进行一些采风活动。当年毛主席就曾鼓励人民日报社同志要经常出去搞调查研究,这实际上就是采风活动。在采风活动中,放松身心,参观浏览,阅读诗书,捕捉新鲜,寓“有意”于“无意”之中,这对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境界,大有裨益。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