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2日,对于新闻人,是值得铭记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国内发生了一条重大新闻。这条新闻是:一位受全国乃至全世界尊重和爱戴的老人走了。
那一天,我跟随嘉峪关作协到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展参观。当天上午,身边的一名作家吃惊地说:袁隆平去世了。我心头一愣,紧急拿出手机,匆忙地寻找相关消息。果然如此:微信圈里到处在转载,我们在场的人也感到十分难过。
可是,没过一会,那个作家说:袁隆平去世的新闻,全找不到了。“怎么回事?我刚才明明看见了,还是来自一些正规媒体的报道。”作为一名老传媒人,我感到既惊讶又搞笑。我的职业敏感告诉我:这么重要的新闻,能闹着玩吗?说有就有,说没就没。发的速度很快,删的速度也很快,感觉是像在演戏。
再过了一会,我又看到一条新闻:袁隆平还没去世,在医院治疗。这下,我的心才安定了下来。原来,是假新闻。紧接着,新华社的一名朋友在微信圈发了一条新闻: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一切以新华社通稿为准!于是,我才恍然大悟:这些媒体是为了抢发新闻,赢得点击率、提升关注度,闹出来的笑话。
那一天,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身处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一直以当下新闻的快速、高效、及时传播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新的传播渠道、新的传播平台、新的传播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大太大的便利。和过去相比,我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最简便的方法,获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主流新闻。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不得不说,新媒体的突飞猛进,是一个时代的变革与进步,对提升我们的做事效率、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实现信息的对称性,产生无比深刻的影响。
但是,作为一名新闻人,我强烈地感觉到一阵酸痛和难过。袁隆平院士明明还在医院治疗,为什么会出现大篇幅、大规模的报道说老人家已经死了,而且还是一些知名的媒体。这是一个多么荒唐、多么让人失望的行为啊!这在中国新闻史上都是一个污点,在高校新闻课堂里也会是一个反面案例!时至今日,国内媒体发展日趋成熟,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竟然还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真是让人心痛。
若换作普通人,可能会不太在意这些。但是,多年的新闻采访经历,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必须深入探讨和反思的话题。如果再这么下去,新闻传播领域,会制造更多混乱,让老百姓会对媒体产生质疑。袁隆平是多么重量级的人物,一会说死了,一会说没死,能随便报道吗?媒体发布消息之前,为什么不核实清楚?这是媒体人最基本的素养,分清新闻的真与假,是最起码的从业底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句话,许许多多不从事新闻的人都知道。但是,从实际结果来看,我们专业的媒体人都做不到。为什么呢?的确,今天,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生存与发展,传媒人有时为了获得重大新闻、争取第一时间的报道机会,几乎都是拼了命在干。有的记者,为了采写到有价值的新闻,不舍昼夜地在现场坚守。但是,不管多么着急、多么急切,任何时候都不能手忙脚乱、慌里慌张,一定要守住新闻的底线,不能再惹下类似的祸乱。
由此,我联想到,一些地方企业报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也存在不严谨、不严肃的做法。为了抢先发新闻、抢夺读者的新鲜胃口,新闻还没发生就提前介入报道,大肆宣传,结果事情最后没成,给社会造成错觉,甚至误导职工群众。比如,优秀人物还在公示期间,就开始报道;医院还没评上三甲,新媒体就开始到处转载;科技成果还没获奖,就猜测已经获奖;等等。这些都是冲动鲁莽、不符合新闻规则的做法,必须严肃纠正。
新闻是一项很严肃的事业,也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不能随意污染破坏,必须严格遵照其规律规则。尤其,越是重大新闻,越要谨慎小心、认真仔细,时刻保持一颗对新闻的敬畏之心、心怀一颗对新闻的敬仰之情,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新闻素养,确保发出去的每一条新闻都能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作者
简介

王天海,1988年10月,就职于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西安电子MBA 科技大学硕士,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荣获“最美雄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