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地,参观了游览景点之后,便想写一篇游记。
盛夏季节,去了一次海拉尔,回京后就写了一篇《海拉尔要塞前的沉思》,在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公众号上发表了。
笔者认为,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肯定要走很多地方。在完成写新闻稿任务的同时,写一些游记很有必要。

写游记有什么好处

说到写游记的好处,笔者体会到有以下几条:一来可以把旅途的见闻用文字记载下来,二是可以陶冶情操抒发自己的情感,三是可以练笔,四是可以给媒体副刊投稿。
因此,写游记已成为许多人的爱好,游记也是广大读者喜爱阅读的一个品种。
有人会说:“写游记太简单了,照旅游地说明书抄几段就行了。”这是一大误解。要写好游记,不是抄抄景点简介就可大功告成的,而是要写得有意义,有趣味,引人入胜,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对读者有启发。这就需要动脑筋,有创意。

游记的种类与基本写法

游记分为记叙游记、写景游记、抒情游记、议论游记等。不同的游记有不同的写作方法。
不论写哪一种游记,首先都要写景,可以通过对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景观、景中人物的描写,再抒情议论。游记中的“游”必须是写作的第一步。
写游记最通常的方法是按照游览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写,把看到的主要风景写出来。这样写,比较顺,比较方便。
旅途中,有的风景要动态观察,边走边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在动态中观察体验。
有的景物可以固定站在或坐在一个点观察,看它的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遙看瀑布挂前川”,就是停在那里欣赏美景。
按照先后次序来写的时候,应有重点意识,切不可什么都写,写得像记流水账似的。要把那些印象最深刻的景色写下来,并找到它们的特点,印象不深的可以一带而过,也可以不写。这样的游记就显得有层次,比较生动。

游记中最好写上“人”

除了写景之外,游记中最好能写上“人”,可以写作者自己的“我”,也可以写他人。因为有景点的地方必然有人。无论是人头攒头还是三三两两,人的活动是旅游的主体。如果不见人,游记便会很像景点说明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郑荣来写过一篇北戴河游记,文章的标题就是《多彩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他也写了景:“那天清晨,我漫步海边,放眼脁望,海面上,有渔帆点点,在我心中,忽觉一片开阔。”接着,他开始写人,以下这段对“人”的描写很细致生动:
“才五点多钟,已有许多勤者,早在沙滩边拾贝壳之类,更有一些勇者,已在海里畅游。大海涌动着生命的蓬勃!
忽然,我注意到身边正忙活着的另一些人:有的推着满载着橡胶圈的大车,有的抱着红白相间的太阳伞,有的开始摆设各种饮料小吃、泳衣泳裤,有的正拉着竹椅向沙滩边移动,最简便者便是脖子里挂个相机立于一照片样本的木牌前----他们都是在这里谋生的个体户。”
接着,文章作者又详写了一位30多岁的出租橡皮圈的个体户、一位卖饮料、面包的户主、一位63岁的退休个体户老人,把他们的故事串起来,发出这样的感慨:
“如烟的秋雨,飘洒了一个晴和天色里看不到的苍茫;时代的大湖,也给这世间冲洗出形形色色的人生。已越千年的魏武,徒观沧海,枉叹洪波,只见自然,不见人生。他不胜感慨日月星汉的辉煌与亘久,却无缘看到今日生活的丰富与多彩。”

语言对话与背景材料

在写游记中写人,最好写上语言对话,这样就更显亲切与真实。在《多彩人生》一文中,与几位个体商户的谈话都原汁原味照录不误,聊生意,聊经历,聊人生,使文章有血有肉,充实丰满。
请看以下作者与一位个体户的对话:
“你一年能挣多少钱?”
“去年五六千,今年差点。”
“你一个人?”
“不,去年俩人,今年4人。”
“那么多人干吗?”
“揽生意呀。”
“夏天过了你干什么?”
“搞建筑。”
这一问答,不仅十分真实可信,也道出了生活的不易。
写游记还离不开背景材料,用好背景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用背景材料时,重要的地方可详尽一些,不重要的部分可以简略。
在《多彩人生》一文中,因为是写北戴河海边的事,作者便用了毛泽东词中“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句子,以及曹操的《观沧海》的典故,正可谓恰到好处。

提供笔者一篇习作

终上所述,写游记的要点为以下30个字:细心观察景点,注意刻画人物,写好语言对话,用好背景材料,尽兴抒情议论。
同时,文章可以适当配些旅途照片。这样写,你就能把游记写得越来越好。
笔者就是用上述写游记的方法,写了一篇习作《海拉尔要塞前的沉思》,附在本文之后,作为向读者的汇报吧!
附:
海拉尔要塞前的沉思
到达内蒙古海拉尔时,华灯初上,整座城市是那样的舒坦和平静。市区的灯光秀把一幢幢建筑物打扮得十分靓丽,如同被琥珀与珍珠镶嵌起来的艺术品。
第二天早晨,天空下起了细雨。大暑时节的海拉尔,气温只有23度,凉爽宜人。
今天计划要去参观的目的地是“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遗址也就是一排碉堡、几条战壕而已。
地面上的碉堡
然而,走近海拉尔要塞,参观
了历史事件的展览,又进入十几米深的地道,这一幕幕让我心头一颤,思绪纷纷。在地道入口,有一位大叔在出租军大衣。
我问:“下面冷吗?”
大叔答:“零度。”
“租一件大衣多少钱?”
“5元!”
我仗着自己穿着长袖衬衣和摄影背心,没有租,心想:“有那么冷吗?”
往下走,一股股冷气扑面而来,石梯扶杆上沾满了冷却水珠,湿漉漉的。越是往下越冷,真是冬天刺骨的感觉……上面的大叔说的是实话。
这个地下工程真是大得很,而且设计考虙得十分周全。我下台阶时粗略数了一下,约有80多个台阶。按每个台阶20公分计,深度就达到十五六米。工事坑道主通道约一米七宽、两米高,左右两侧连接房间,有指挥部、医院、寝室、弹药库、厨房、蓄水间、厕所等。小的几平方米,大的五六十平方米。我们参观的地道只是目前开放的一段,行程约15分钟。
进入工事地道的楼梯
据介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了东北。从1934年开始
至1939年,为抵御苏军进攻,日军在东北境内设立十几处工事。海拉尔要塞是最大的工事之一,于1934年6月动工,1937年末竣工。目前,海拉尔要塞已勘测的各种工事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地下通道4000多米,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房间50多间,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工事当时在地下完全能够保证基本生活及作战供给,苏联战地记者称之为“地下城市”。
这么浩大的工事,完全是以剥夺中国劳工生命建造起来的!当年,日本侵略者用抓来或骗来的数万名中国劳工修建要塞。劳工们早饭吃的是高粱米稀粥,午饭是又酸又硬的混合面窝头,喝的是生水。在冬天零下40度时还要干活,身上穿的是一套像麻袋一样的更生布衣,根本无法御寒。
这真是一座人间地狱!在日寇的皮鞭下每天干十几个小时重体力活,累死、病死、饿死、冻死、被打死的中国劳工不计其数。
成千上万的劳工尸体被日军运到北山和敖包山之间的沙地掩埋,形成了海拉尔的“万人坑”。在要塞工程完工时,为了保密,凶残的日军用铁丝把劳工的肩胛骨穿在一起,集体枪杀、活埋。真是绝灭人性,令人发指!
直到1945年8月9日,苏军开始出兵东北。8月12日,苏军对固守海拉尔要塞的近7000名日军发起进攻,至16日,共俘虏3827人,打死3000余人,彻底摧毁了这个地下魔窟。苏联红军在进攻时付出了巨大代价,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海拉尔东郊小孤山上,有24座苏军烈士合葬墓,安葬着约1130名苏军烈士。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国和俄罗斯民众来到这里祭奠烈士英灵。
海拉尔要塞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现更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当天,停车场上有五六十辆大小汽车,参观者络绎不绝,有许多家长是帯领着孩子来的。
纪念 园广场上的雕塑
参观完海拉尔要塞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地道、铁轨、工具、白骨、冷冰冰的混凝土……都在诉说那侵略者的罪恶暴行,都在展示着那中国劳工的斑斑血泪。
走出地道,天放晴了。望着蓝天白云,望着远处绿油油的呼伦贝尓草原,望着高楼林立的海拉尔市,这一切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天,我们的和平安定生活来之不易,是千百万革命志士奋斗的结果。
在旧中国,人民为什么吃那么多苦?还不是因为国家太贫弱了。一百多年来的苦难与抗争,求索与奋进,可歌可泣,它激励今人,昭告后世,应当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奋斗,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发表于2021年8月9日“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作者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前留影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