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福是嘉峪关市大友公司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也是一名业余新闻爱好者。虽然从未从事过专业的新闻宣传工作,但是他在新闻宣传领域取得的业绩,令人刮目相看。他为什么能够出彩?近日,我在嘉峪关关城里景区,和马玉福做了一次专访。
01
我们相约,是在夏季的一个傍晚。关城里景区古色古香、微风习习,感觉置身于河西走廊上的“边关不夜城”。在湖边的一个亭子里,我们边喝茶边聊天,感觉舒适清新,气氛轻松愉悦。简单寒暄了几句后,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主题。还没顾上提问,他就谈起了在《人民日报》发表新闻摄影作品的兴奋事。
马玉福的照片上了《人民日报》!我心头一愣,感到一阵惊奇与敬佩。作为一名地级市的业余通讯员,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是件了不起的事。试想:每天给《人民日报》投稿的基层通讯员有多少,包括许许多多专门从事新闻工作的省级以上采编人员。同时,又有多少新闻作品被《人民日报》编辑“枪毙”,最终石沉大海。可是,马玉福做到了,他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与不懈坚持,爬格子爬到了最高层,从全国千千万万的通讯员中脱颖而出。他不仅是嘉峪关的骄傲,也是甘肃的骄傲。他的作品极大地宣传了嘉峪关、宣传了甘肃,助推嘉峪关走向全国,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和马玉福相识是在几年前,我担任《酒钢日报》编辑时,经常收到他的稿件。那时,就对他特有好感。无论消息、通讯,言论、图片,甚至散文或者征文,他样样都很拿手。他发过来的作品质量总是很高,错误也很少,经常被放到报纸的一版重要位置。而且他为人谦虚低调、热情友好,很受报社编辑老师们的欢迎。
02
“这几年,我一直在乡下扶贫。业余时间,我总闲不住,拿上相机行走在乡间田野,寻找新闻的灵感。”马玉福说。今年7月7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图片报道就是在嘉峪关的乡村拍摄到的,反映了万亩枸杞喜获丰收后的大好场面,美观十足、主题鲜明,让人看了眼前一亮、十分震撼。


“马老师,您没有学过、也没有干过专业的新闻摄影,为什么您的图片能被《人民日报》看上呢?”怀着一颗好奇心,我紧追不舍地问道。
“我在部队时就干过通讯员,喜爱新闻宣传工作,并和文字、摄影结下了深厚情缘。”
“到企业工作后,我继续发挥爱好和特长,一直和新闻宣传打交道作,越干越喜欢、越干越来劲。”
“下乡扶贫期间,我看到了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那里是新闻的沃土。我整天奔波在乡间,一点都不感到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马玉福说,他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发表新闻作品,一条经验就是,他不仅刻苦钻研提高自己的作品质量,还善于琢磨媒体的需求。根据对方需求做出选择,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
谈到成功秘笈时,马玉福把自己最大的过人之处,归结为奋斗精神。说白了,就是吃苦耐劳、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在新闻里,是一个老谈的话题。我们要深入基层、走进百姓,多问、多跑、多想、多拍、多写,才能捕捉到“大鱼”。但实际当中,能够真正做到,又有多少呢?比如,他在《经济日报》发表的《甘肃嘉峪关:戈壁砂地西瓜网销俏》,也是在农村的田野里行走时,寻找到的鲜活素材。

“有时,为了取一个景,蹲守在某个地方,守一整天,不分昼夜,饭也顾不上吃。一次拍的不理想,就去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直到自己满意。”“晚上回来在电脑上选照片,从几千张当中选一两张,一遍一遍地翻,不耐其烦、累并快乐。”“有一次,我为了拍摄雪后的嘉峪关关城,拿着相机在冰天雪地里,跑了七八趟,最终还是没有拍出自己满意的图片。”
从马玉福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奋斗永远与成功相伴,奋斗也永远与新闻相伴。今天,在新媒体爆发式发展、采编技术迅速提升、传播效率异常发达的背景下,我们新闻人更需要弘扬奋斗精神,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寻找新闻线索,才能在新闻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尤其是企业报的同仁们,要向马玉福这样的优秀通讯员学习,发扬“老黄牛”精神,走进厂矿车间、深入班组一线,了解基层职工的工作生活现状以及工人师傅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写出独特有价值、新颖有趣味、深刻有情感的好新闻,努力在省级新闻、全国新闻评选中取得更多佳绩。
作者
简介

王天海,1988年10月,就职于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MBA硕士,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荣获“最美雄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