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题中练就做题的本事儿

2021-08-23 华文融媒云 作者:刘国昌 浏览:615

如何把标题做得精彩?这是媒体人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自己动手拟题,是一种方法;多看看别人如何改题,也是一种方法。实践证明,这后一种方法效果明显,对提高记者编辑的做题能力和水平益处多多。

下面结合一些实例,看看原题是何样?改题后又是何样?探索一下改题中的奥秘。



一、3个实例,不同的改法


实例1:“虚改实”,“干货”上题。

原题:      在反腐高压下(肩题)
             各级领导干部厉行节约(主题)
改题:  三公经费,2015年少花9个亿(一行主题)
批注:
这是一个“虚题”改“实题”的范例。
改题《三公经费,2015年少花9个亿》,标出了具体数字“少花9个亿”,实实在在,给人印象深刻。而原题中的“各级领导干部厉行节约”,则比较空泛,缺乏具体的内容。
把“虚题”改“实题”,让“实题”触目可见,是各媒体时下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有些媒体上的“虚题”太多了!

实例2:“长改短”,吸人眼球。

原题:
学校党委班子召开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暨深化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39个字)
 改题:
就脱贫攻坚“回头看”整改、深化警示教育专题(肩题)
学校党委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主题)
批注:
原题39个字,太长了!
改题由于采用“肩题-主题”的形式,主题字数不但减少了,还简洁、明确。
消息标题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肩题-主题”形式、“主题-副题”形式等。当遇到长题时首先要想到这诸多形式并运用之。

实例3:妙用词,引人入胜。

原题:盲人红针棉的传奇故事
改题:我的名字叫红
批注:
2013年3月10日,厦门日报报道了盲人红针棉的传奇故事。
最初的标题是:盲人红针棉的传奇故事,但编辑并不是很满意。反复看稿时,红针棉的坚强,为了生活练就了舌尖上穿针引线的绝活;红针棉的乐观,吹了40年笛子,从不曾放弃寻找心中的光明。这些都击中编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什么样的标题才契合这样的一个人?编辑灵机一动,从他的姓入手,借用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名作书名,标题《我的名字叫红》一挥而就,内涵深刻,耐人回味。


 

二、“钻进去,走出来”技长一筹



与记者朋友聊天,几位都有这样的体会:平时我们翻阅报纸、浏览网站时,首先看标题。遇有好的标题就看全文,较少琢磨这标题究竟好在何处、为何能做得这么好等问题。然临到自己动手做题了,这才感到得好好学习一番了。

如何学呢?
人民日报社资深编辑钟立群老师曾说,看看同事、领导怎么改题,是其中一个好方法。
他说,看他们改题不是旁观者,而是要跟着他们“钻进去”,然后再“走出来”。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
“钻进去”有“三步走”——
第一步,先看看原题有哪些不足?毛病?读着绕口、感觉不对的时候马上提出质疑。
第二步,琢磨如何改?改标题有多种手法,比如改个别词句;比如改标题形式,一行题改成“肩题-主题”结构呢?还是改成“主题-副题”结构?等等。
第三步,动笔拟词句。这是衡量和考验你文字功底的时候了。新闻界有些老记者老编辑在这方面“厉害得很”,一字一词尽显风流。
他们的经验是:做标题就是炼字炼句。能形象的绝不抽象,能通俗的绝不高深,能用一个字解决问题绝不用两个字。
至于说“走出来”,那就简单了。做完题后持冷眼审视、吟读几遍标题,看看还有无需要小改、润色之处。这里需要的是冷静、淡定,切忌马虎、草率了事。
经过这“一进一出”,眼界开了,手法熟了,做题的本领也就掌握了。这比课堂上听听课来得快,效果明显。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