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三十二
写好新闻背景,是新闻写作的要素之一。可我们有些记者对其并不是很了解,有的还不大善于将其写好。这种状况是需要努力改变的。
如何写好新闻背景呢?
下面做一简略的介绍——
请先看一条消息: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
(人民日报, 2021年06月21日 第 06 版)
本报广州6月20日电 (记者罗艾桦、姜晓丹)6月20日,位于广州市恤孤院路3号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该馆建筑面积从818平方米增加至2305平方米,历史陈列数量、现场展示效果、接待参观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和深具标识性的
城市文化符号。1923年6月12日至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纪念馆内的陈列展览生动展现了这次大会的历史背景、召开过程、重大成果与深远影响。……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刘瑜梅介绍,纪念馆参观人流量逐年倍增,2019年参观人次达52万。
这条消息不仅写了“位于广州市恤孤院路3号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的新闻事实,还介绍了中共三大的背景:1923年6月12日至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这一句话就是新闻背景。不要小看了这一句话,有无这句话,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了这样一个背景介绍,人们就可更好地了解这稿子主要新闻事实的历史联系,稿子也“立”了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闻背景就是关于主要新闻事实的一个解释、说明,向读者介绍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来龙去脉,便于读者更好地感知新闻本身。
新闻背景有多种形态、多种类型,写作时特别需要注意。
下面介绍3种常见的类型——
1、历史背景。
如上面消息所写的背景:“1923年6月12日至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是属于历史背景的介绍。它介绍新闻事实的历史状况,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等。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不是一个孤立的事实。它总是有一定的历史联系和发展变化。及时介绍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能使人纵向地、立体地看待新闻事实。
2、地理背景。
一篇题为“蓝色万掌山”的旅游通讯,开篇写了一大段万掌山风光景色。随后就介绍万掌山的地理背景:“万掌山不是一座山的名字,而是云南普洱市的国有林场,是思茅城北部郊外东至大尖山下、北至与宁洱县德化镇交界的萝卜山、西至弯转山东坡的方圆十几公里的大片广阔山林的总称,地理区位非常独特,森林资源极其丰富。2021年7月,亚太森林组织普洱基地落户万掌山,万掌山因此成为亚太森林发展的一个平台,一个窗口,一山成万山,万山纵横,万木芃芃,世之瞩目”。
有了这样的背景介绍,人们就明白了万掌山的地理位置和风貌,留下深刻印象。
3、人物背景。
写人物一定要介绍好这个人物的背景材料,惟此才能让人更加深切地了解这个人物。
比如写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毕季龙先生的专访,首先要介绍一下毕季龙先生的背景情况:
毕季龙先生是我国一位资深的外交家,上个世纪40年代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研究。1979年至1985年期间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1985年卸任后,任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多次出席各种国际会议和活动。
以上的介绍使人们了解了毕季龙先生身份、地位和工作情况,在看全文的时候就比较顺当了。
第一、自然。
写新闻背景是为了受众更好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因此一定要自然,不用硬写。消息各种各样,并不是每一条消息都需要写背景材料,以免画蛇添足。
比如媒体上常见的简讯、一句话新闻等,就无需写背景材料。同时,诸如众所周知的人和事,也没有必要写背景材料。
第二、准确。
有些背景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名、职务、职称等,务求准确无误。虽然背景材料是为主要新闻事实服务的,属于次要新闻事实,但也容不得一点失真和瑕疵。
第三、简明。
背景材料贵在简明,在内容上要简明扼要,在文字上要简洁明了。要善于挑选那些能为主要新闻事实服务的典型材料,千万不能在稿子中罗列一大堆材料,喧宾夺主。
第四、位置。
新闻背景材料在稿子中没有固定的位置、段落,以免行文生硬,形式呆板。写背景可以在文前、文中、也可以在文末。要注意运用灵活,尽量与主要新闻事实融为一体。
小结语
新闻背景材料对新闻事实起着“烘云托月”或“绿叶扶红花”的作用。有人说它是新闻中的“维生素”,没它就“差点味儿”,足见其在稿子中的重要性。有鉴于此,让我们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把它写得更好。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