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字”尽得风流的标题,不是说标题里只有一个字。而是说,在标题中突出了一个“字”,使标题有了亮色,赢得了风流。
例1:
“让”出更好的城市道路文明

——2021年9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5版
该文结合最近北京市启动“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谈城市道路文明建设问题。一个“让”字,概括出了其中的关键处。把“让”字上题,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例2:
在“活”字上大做文章
——1980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
在改革开放初期,“开放搞活”是经常说的话语。该文紧紧围绕一个“活”字做文章,条分缕析进行剖析,使其突出、醒目,在当年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例3:
把群众需求“说”出去

——2021年9月7日《人民日报》第12版
该报道介绍了云南省普洱边境管理支队力所边境派出所民警张立,给群众送温暖的故事。其中张立将村民的需求上传网络,受到各方面关注并收到很好效果。标题妙用一个“说”字,概括了此事,并呼吁要善于把群众需求“说”出去,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帮助解决问题。
例4:
今天的校园围墙上,“长”满了家长
——2021年9月1日《北京日报》图片说明的标题
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不少家长把孩子送进校园后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贴门贴墙“暗中观察”许久。北京日报刊登一组图片,标题为:今天的校园围墙上,“长”满了家长。这个“长”字,是动词,生动、形象,活脱脱地概括出了图片上的场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常说,做标题贵在用好动词。动词选准了,标题生色;选不准,标题无光。
例5:
我的名字叫“红”
——2013年3月10日《厦门日报》第3版
厦门日报报道盲人红针棉事迹时,最初的标题是:盲人红针棉的传奇故事,但编辑并不是很满意。反复看稿时,红针棉的坚强,为了生活练就了舌尖上穿针引线的绝活;红针棉的乐观,吹了40年笛子,从不曾放弃寻找心中的光明。这些都击中编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什么样的标题才契合这样的一个人?编辑灵机一动,从他的姓入手,借用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名作书名,标题《我的名字叫红》一挥而就,内涵深刻,耐人回味。
从上面实例可以看出,选好、用好一个“字”,是何等的重要!大家知道,在新闻标题中,字数是有限制的,比如主题,字数以12个字以内为好;肩题有时需要对仗,字数可超过12个字,但也不能过多。为何要这样呢?很简单,字数多了就啰嗦,在版面上也不好看。有鉴于此,自从纸媒体在我国诞生后,举凡办报之人都把“简洁、精炼、准确、形象”这8个字作为拟题的原则和要求。而以一个“字”来带动整个标题,则更是这种要求的体现。那么,以一个“字”尽得风流的标题如何做呢?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做题需要看稿,稿子是标题的基础。做什么样的标题要依据稿子情况来定。以一个“字”尽得风流的标题,虽然不错,但也不能一味硬做。否则就会酿出笑话。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上唱什么歌。依稿做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做一个“字”尽得风流的标题,可遇不可求。但当我们遇到了合适的稿子,就要全力将其做好。通常一篇稿子里的内容不少,但总有其关键的字和词汇。在做题时就要仔细、反复阅读稿件,全力找出这个字或这个词儿,将其上题。同时还可以视其内容提炼出一个字或一个词儿。如上面的第3例标题:《把群众需求“说”出去》,通观整篇报道全文里面并没有“‘说’出去”的字眼,是记者和编辑根据文中主人翁“张立将村民的需求上传网络、广泛传播”的行动概括出来的。这个“说”字,概括得准确,且通俗易懂,使标题有了亮色。笔者把这样的标题概括为“以一个‘字’尽得风流的标题”,是否合适,是否准确,有待大家商榷。但这类标题带给人们的新鲜感、阅读欲,还是很明显的,应将其进一步推广开来!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