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陆游给他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这句话是说,把诗写好固然要学诗词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诗外。
那么,媒体人的“文外功夫”在哪里呢?
人民日报社著名评论员、资深报人范荣康老师曾说,这文外功夫,举其大者有3点,即激情、灵气、求新。
范老师举例说,有个初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的大学生,对新闻报道业务尚不是很熟悉。看他写的稿子,字里行间透着那么有新意,有那么一股子激情和灵气。他说,这3点很重要。要想成为写作高手,这“文外功夫”需要好好锤炼。
一、激情。
干什么工作都要有激情,写文章更是如此。
文章是由人来写的,因此文章的面貌与作者的精神气质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人整天暮气沉沉、精神不振,那写出的文章也必然是老套单调、呆板乏味。反之,如果作者精神饱满、激情满怀,那写出的文章必然是热情奔放、神采飞扬。
1981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伟大前程与实干精神——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人翁态度》。这篇社论以底气十足的激情、富有文采的文字,进一步明确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一切为人民,一切也要依靠人民”的思想。社论发表后,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极大振奋了人们的实干精神。
为何会有这样的好效果呢?当时人民日报评论部同志总结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章的主导者和写作者本身充满了激情。
这篇社论在胡耀邦同志讲话基础上形成的。当时评论部几位同志到耀邦同志家里听他讲授,讲到动情处耀邦同志站起来、打着手势继续讲。耀邦同志的激情感染了评论部的同志,越听越有激情,越听越有劲儿。回报社后很快就写出了初稿。
激情在写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无激情那是大不样的。据当年参与写《九评》文章的人民日报社崔奇同志讲,有一次稿子送邓小平同志审阅,小平同志批示:这个初稿写得拖泥带水,神气不够,你们可要抖起精神来写呦!“抖起精神来写”,实际上就是鼓励写作人员要“有激情”。
激情是写文章的基础,也是文章质量的可靠保障。激情的作用大矣!
二、灵气。
写文章需要激情,同时还需要有灵气。
灵气者,脑子灵活、机巧之谓也。过去师傅带徒弟学手艺,有的徒弟一学就会,而有的则要费很大劲儿他才明白。为何呢?缘由之一就是在徒弟身上有无灵气。
写文章也需要这种灵气。
灵气的作用有多大呢?这么说吧——
灵气一来,“金句”就会随之而来;
灵气一来,好标题就会“蹦出来”;
灵气一来,写作思路就会通达顺畅。
灵气,是文章的“发动机”,是文章的“推进器”。有了它,写起文章来就会笔墨纵横,一路高歌。不会再是眉头紧锁、一筹莫展。
然这灵气从何而来呢?因人而异,主要是这么几条:
一是多读书。读书多了,视野开阔,知识增加,思考问题不再狭窄。
二是多交流。与人交流,就会在思想产生碰撞。有碰撞就会有火花,形成新的思路。
三是多思考。灵气不是与生俱来,是在反复思考中形成的。多思就要多提出问题:这个选题行不行?这个标题好不好?如何写成短句?换个思路写怎么样?……多琢磨这些问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逼着自己产生灵气。
三、求新。
文无新意不动笔。这是不少写作者的切身体会和具体做法。写文章贵有新意,没有新意你写它干嘛?写了之后又有谁看?有鉴于此,举凡写文者都在刻意追求新意上下足功夫。
湖南省里开科技人员表彰会,记者斟酌再三,不写会议程序,专写省领导给袁隆平让座的细节,稿子有了新意。
辽宁日报记者写农民脱贫致富的好日子,不泛泛写车子、房子等,而是深入到家里看张大妈手里的3个小本本(分红本、医疗本、蔬菜供应本),新意多多。
.......
不少记者深切体会到,有了新意,思路豁然开朗,写起稿儿来劲头特足。
那这新意从何而来呢?纵观成功记者的经验,不外乎从以下3个地方来——
从观察中来,从比较中来,从积累中来。
记者要善于观察,观察不仅仅是“看”,而是在“看”中有“察”。察觉其细微末节,然后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寻找出新意。
寻得新意,看起来偶然得之,实则是长期积累所致。在人民日报编辑部有不少被誉为“点子王”的老记者老编辑,他们出的题目、设计的专栏,写出的稿子,每每多有新意。何以如此?在于他们个个在平常的日子里坚持积累、善于积累。
小结语
激情、灵气、求新,是文外的功夫。这功夫也许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让人感受到。策划会上谁的主意好?文章统改时谁的文笔高人一筹?夜班的最后时刻谁能把标题改得更精彩?这些都是文外功夫的体现。
让我们仔细琢磨这文外功夫,锤炼这功夫,把文章写得更精粹、更感人!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