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拜访了京城一位资深报人。
谈及当下媒体上出现的用料不实、引文有误等毛病时,他老人家说,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资料的掌握和使用问题。
于是我们就媒体人的资料库问题,进行了一番交谈。
说话间,老人家拉开抽屉拿出一摞业已发黄的卡片说,你看,这是我在上个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做的卡片。翻看这一张一张有肥皂盒大小的卡片,里面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诗词等分类,卡片上的文字皆是用钢笔一笔一划写成,并注有出处。
老人家说,别小看了这些卡片,正是这些小卡片帮了我写作上的大忙。那时写稿想用什么材料或诗词等,一查我的资料库都有,很方便啊!
老人家回忆道,报社里有公用的资料室,门类齐全,资料丰厚,查找方便。但我觉得还是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更好。于是我就自己干了起来,依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个人喜好,整理起自己的资料库。时间一长,日积月累越来越多,颇具规模了。到现在还舍不得处理呢!
“现在网络很发达,还需要自己整资料吗?”我说出了时下一些人的想法。
老人家笑笑道:网络确实很发达、很方便,我自己有时也从网上查找些有关材料。但真正用起来还是自己建立的“小资料库”好!
他继续说,前些日子有位年轻朋友问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诗是哪朝哪位诗人所作?我当即告诉他,这句话不是哪位诗人的诗作,而是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里的一幅对联。
年轻朋友听后颇感惊讶。我所以能这么快回答他,源于我的“小卡片”。我过去做过这方面的资料啊!当然,你从网上也能查到,但总不如自己“有料”来得及时。
老人家接着说,记者、编辑工作离不开资料。虽然我们不是做学问家,但平时写稿子总得用点相关资料。在咱们新闻界,邓拓同志做得尤其好,他那时写《燕山夜话》专栏文章,历史文化方面材料用了不少,让人看了很新鲜,很有趣。这些材料是怎么来的呢?源于他平时的读书和对资料的收集、整理。
说着老人家慨叹:在这方面,我们当向邓拓同志好好学习啊!
在请教如何做自己的资料库时,老人家说,资料为我所用,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老人家说了以下两个方面,现整理如下:
一是有个总体设计。
你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资料库,一定要设计好。也许有人觉得,资料嘛,见到了好的内容就收进来呗。其实不是那么简单。
从记者编辑角度讲,我们建资料库是为了更好写稿、编稿。因此很需要从新闻报道角度来设计,比如写作、拟题、编版、策划等,这些是必须的。同时,像中外新闻史、中外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的作品等,也很需要。除此以外,诸如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更应列入其中。
有了这个总体设计后,然后再进行下一步。
二是门类划分细致。
门类划分越细致,查找起来越方便。比如如何做好标题,里面可以分得细一些。近年来媒体界在做题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新媒体出现,网言网语的运用,都把有不少新鲜内容,可以建个“库”专门收集。
再如言论写作,现在“短平快”的写作风格日益突出,传播效果明显。可考虑就其特点、手法、技巧等方面收集材料。现在不少人视写评论为畏途,顾虑“不好写”,担心“写不好”。多搜集一些评论作者的经验和优秀作品,有助于改变这种状态。
还如文史知识方面的资料。如前所说,这方面的资料十分重要,不仅是因媒体人大都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更在于工作的紧迫需要。业有分工,术有专攻,不管你是跑哪个“口”的记者,人文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再说媒体人每天离不开写稿、编稿,更需要丰厚的人文知识来滋养。
小结语
是否建立自己的资料库,由个人自己来决定,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但从老记者老编辑的经验看,有与没有,那是大不一样的。
为何有人写文章用典故、引诗词,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而有的人则抓耳挠腮、找不到地方?关键在于平时对资料是否进行了收集与整理。收集整理资料是琐碎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看得多了,笔录勤了,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自然会上一个大台阶的。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