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让你的新闻更精彩

2021-09-10 华文融媒云 作者:一帆 浏览:662

?人们常说“以小见大”,顾名思义,“小”指小题材,小材料,“大”指的是重大、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也是一种新闻写作的表现形式,即对新闻角度的选择,它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少新闻作品都善于用此法。小中见大,见微知著,让小事“出彩”,恰如一句妙语所描述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2020年12月14日一则《从“一粒药”看“十四五”医改》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仔细阅读此文,不难发现这是一篇从小处着眼,在“小角度”中体现“大视野”的新闻。一粒药,牵动民生。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对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来说,难度和挑战更大。迈向深水区的“十四五”医改,如何扭转药品价格虚高、以药补药等乱象,如何以药改为突破口,让老百姓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健康?此次医改药品目录的调整是空前的,这将是对14亿人药篮子的一次升级保障。这则新闻,小题材体现大主题,它是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新闻。

图片.png

扫一扫二维码,查看《从“一粒药”看“十四五”医改》

 

2016年4月一篇《羊小平砸缸》的新闻受到很多新闻从业者的关注。新闻开头“‘山民’羊小平把家里的两辈人赖以生活的6口大缸给砸了。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站在山下移民新村的二层小楼上,望着村外开始增多的游客,羊小平还难以相信自己真的不再需要这些大缸了。”讲述了羊小平一家世代生活在甘南贫困山区,常年用水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摆脱了贫困。作者把甘肃省双扶工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党的好政策给贫困农民带来的幸福生活,运用对比的方法,描绘得如此形象,生动。读者由此看到了当前的脱贫攻坚战给基层百姓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动人的细节将扶贫攻坚的温度充分释放出来。其以“小”中“见”大的新颖角度,使文章成为难得一见的新闻佳作。

图片.png

扫一扫二维码,查看《羊小平砸缸》

 

1997年7月25日一篇《浙江:今年高考无“状元”》的消息,题材虽小,但主题重大,刊出后全国多家媒体转载报道,社会效果很好。当时国家教委呼吁不要再重奖高考状元。文尾:近年来,一到高考成绩公布,一些企业就开始“炒”高考“状元”,或给予巨奖,或送补品,或让“状元”们为产品做广告。王晓文认为,高考只不过是学生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一种途径,那些带有强烈商业气息的“炒作”容易让人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这一段描述,烘托出了一大主题:拒绝炒作高考“状元”,“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图片.png

 扫一扫二维码,查看《浙江:今年高考无“状元”》


在日常的采访过程中,很少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可报道。最常见的基本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平凡而普通。有些记者通讯员不善于抓典型找亮点。其实,如果我们学会把“以小见大”引入新闻采写技巧中,就能够增强我们发现新闻素材的能力,通过个体故事提示重大的背景主题,写出一篇出彩的新闻稿件。

 

当然,想让新闻出彩,要做到:

 

1、要胸中有大局。深刻把握当前发展的大局、大势、大事,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开展多层次、广角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宣传报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要善于从小处选材。这就考验记者通讯员的“眼力”了。从小处选材也就找到了新闻角度,就要把小事写得栩栩如生、打动人心,从而把一个重大主题表现得更具体、更明晰。

 

3、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新闻报道富有生命力的源泉。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等等,这此都是从群众中来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又寓意深刻、生动形象。如果大家在日常新闻写作中多用群众语言,多反映群众的心声,这样便加强了与读者的感情沟通,从而引起共鸣,更好地传播新时代的正能量。

总之,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将群众生活中的小题材通过有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促使群众从中获取大主题,以此引发群众的感情共鸣。拉近群众和新闻事件的距离,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有效性,进一步创造出更多符合大众口味的精彩新闻。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