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说事,细节是个宝

2021-09-16 华文融媒云 作者:王默 浏览:540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报道的标题想不起来了、内容也记了个大概,但其中有的细节却至今难忘。

为何会有这种情形呢?这是细节的魅力使然。


一、用细节把人物写活了


近读两篇文章,对作者行文时善用细节来写人说事,留下深刻印象。

一篇是“外祖父张友鸾”的文章,里面用了一些细节来写人物——

比如写张老与友人的情谊与幽默,文中写道:

“一次人文社同仁都拿了稿费,其中聂绀弩润资稍丰,大家相约其马凯餐厅聚会。聂绀弩走在前面,一脚迈进饭店门槛,回头对身后的外祖父说,今天张老请客。外祖父不假思索,随口笑答,先入为主嘛。聂绀弩大笑,只好买单。”

写文革中张老生活:

“运动以来,原本给香港报纸的文章不能再写,本拟付梓的《中国寓言选》也夭折了......无奈翻出徐悲鸿画的八哥一幅典了50元钱。”

“1969年除夕,我到外祖父母家看看,进得家来,桌上杯盘已列,却无菜肴。只见外祖父在屋檐下的煤炉前,兴致勃勃地炮制着一小锅干菜烧肉。”

以上所写,都是用细节来说话,没有一点概述的话,比如说外祖父在文革中日子不好过,实在没办法典张名画换成钱勉强度日等等。如果那样写了反倒没有了吸引力。

另一篇是题为《带头谋发展,村民日子甜》的通讯(见2021年9月2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省蓬溪县常乐镇拱市联村党委书记蒋乙嘉的事迹。这篇通讯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记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有说服力的细节和实料,使蒋乙嘉的事迹跃然纸上。

resize,m_lfit,w_120



《人民日报》(2021年9月2日 第05版)

记者在文中写道:

“2007年8月,已是3家公司董事长的蒋乙嘉回到家乡,将积攒的1000多万元投入村道建设、水利改造、撂荒地整理,还在村里建起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医疗室、农家书屋、爱心超市、党员活动室一应俱全。为发展产业,他甚至卖掉了北京和长春的两套房子。”

这一段文字披露出几个实料:

“2007年8月,已是3家公司董事长的蒋乙嘉回到家乡,将积攒的1000多万元投入村道建设。”

“为发展产业,他甚至卖掉了北京和长春的两套房子。”

拱市村位于川中丘陵地区,常年缺水,人多地少,缺吃少穿。人们冬天光着脚板走泥巴路,是蒋乙嘉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为家乡修条路,不让父老乡亲赤脚蹚那烂泥路。”蒋乙嘉回到家乡就先干这件事儿。

修路需要不少钱,这些钱从哪儿来呢?记者上面写的细节和实料,回答了这个问题,令人信服。

有些记者也写过类似修路的报道,但总是以记者的口吻一带而过,如有的写道:XXX回村后就带领大家先修路,白天他和大伙儿一起干活,晚上还要盘算着第二天的活计儿……在第二年开春的时候,这条公路终于修好了。

以上写法并无不可,但总让人觉得“虚”、“不解渴”。而写蒋乙嘉修路的报道,则写得实在、具体。


二、能形象就不要抽象


不少记者都体会到,写稿时善用细节是个宝。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细节能给人具象的东西,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点诚如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所说:“作者要懂得为读者节约脑力,人的大脑天生就比较容易记住生动的画面,能形象就不要抽象,以此体现画面感。”

可有些媒体上一些写人物的通讯,给人形象的东西少,缺乏具体、生动的细节;而用概述的形式比较多。这种写法就违背了“写作是为给人看”的初衷。

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采访不深入、未收集到细节;二是写作时不会运用细节。

其实,收集细节、运用细节也是一门功夫。据笔者所知,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单位,有不少这方面的高手。他们通过多次采访,收集了大量的材料,然后静下心来对材料进行反复核实、挑选工作。有时看上去用了不少时间,但拿出来的细节确实不一般。作为年轻的记者当很好地学习这些宝贵的经验。

生活本身是生动具体的,那么来自生活的新闻作品也应该是生动具体的。让我们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把稿子写得更生动些、鲜活些!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