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记者有“五别”。这是当下记者“修行”的关键点。
请谨记这“五别”,践行这“五别”。只有切实做到了这“五别”,记者工作才能搞得更好。
这“五别”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呢?
请看下面的分述——
时下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各类信息喷发,好似“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心浮气躁起来。
这种风气在我们记者身上也有反映:有些记者在采访上不深入,写稿时不细致,编稿时不认真。还有的记者整天在网上游荡,看到一些帖子后不加分析就跟着大发议论,颇有点“愤青”之态。
其实,作为一个记者应是一个沉稳的人,不管接触多少人、知道多少事情,总要有“静气在心间”。有了静气,就能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一时冲动而乱言。成熟的记者善于在观察中仔细思考,在写作中理性表达。
有位老报人说得好:“安安静静地采访,安安静静地写稿。惟此才能不断有佳作问世。”由此观,那些心浮气躁者则差得十万八千里,该无情地将之抛弃!
与心浮气躁相联系的,那就是贪图名利。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名与利时时、处处袭扰着包括媒体人在内的各方面的人群。
在新闻界最突出的表现,那就是“有偿新闻”的潜行。有的记者为捞点好处,弄点钱财,不惜“以稿换钱”,干出了违背职业道德的丑事。
近些年来,情况有所好转,但仍需高度警惕。切记“被小利裹前足,最终陷失足”的惨痛教训。
在人世间,名利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不是无原则地反对名与利。在新闻界还要努力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呢!问题在于,作为一名正直的记者,不可一味地逐名追利,不可整天醉心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要知道,新闻界不是名利场,而是工作场、奋斗地!
记者外出采访,最忌居高临下。
有些记者不明此理,以为“我是采访你的,我问你答,你得配合”,结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你架子太大,人家懒得和你说心里话。
其实,记者和被采访者是平等的。你要采访到真材实料、收集到感人细节,你没有谦恭的态度、没有“求料若渴”的愿望,你只能落个空手而归。
不要以为你是记者就有多了不起,那不过是一种职业而已。纵观中外新闻史上那些有作为的记者,哪一个不是态度和蔼之人?哪一个不是求知若渴之士?被访者遇到这样的记者都愿意与他(她)们坐坐、聊聊,帮助记者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写稿是记者的天职,哪有不写稿的记者呢?
但写稿有两种写法:一是实实在在地写,另一种是靠笔下生花写。
实实在在地写,是说按照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如实、真实地记述、介绍新闻事实,把人们欲知、应知的事情告之大家。
在写作中当然要讲求趣味性,需要用各种手法如顺序、倒叙、插叙等;在修辞上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但这些不是“笔下生花”,而是在坚持真实性前提下的正常操作与发挥。
而笔下生花则不同,那是随意夸大、任意夸张的虚写。虽然有的文词看上去不错,但经不住核实与检验,给人们的是“水中月”,蒙骗了广大读者。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请谨记:你写的是新闻稿件,真实是它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千万马虎不得!
有些记者写个消息刊登、写篇通讯见报后,沾沾自喜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当自己的处女作发表,那更是欣喜若狂。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自己的作品公开发表了嘛!但由此觉得“写稿没什么难的”,进而不再努力,不再钻研了,那是不对的。
在奋进路上,最糟糕的是浅尝辄止。因为你一止,步子就停下来了,就无法继续前进了。当然,你也可以止、可以停。除非你不想干记者工作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工作是一项永不停顿的工作。新闻每天在发生,记者就要每天进行报道。更何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闻报道的手法也在不断创新,我们怎能浅尝辄止、停滞不前呢!
学习没有止境,写作也没有止境。每一个记者都当谨记。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