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四个关键点

2021-09-17 华文融媒云 作者:姚赣南 浏览:608

《西行漫记》一书出版已经80多年了,然而依旧受到读者的欢迎。

前些日子,有的媒体带领读者一起完成了《西行漫记》读书打卡活动,累计2000位朋友报名参与。有人评论说:“通过阅读《西行漫记》,真正读懂了红军生活,体会到了红军和老百姓的鱼水情!”

《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赴陕甘宁边区的新闻采访报道集,1937年在英国伦敦出版,1938年在上海出版中译本。

重读这本书,不仅加深了对革命领袖、红军战士、劳动群众的了解,而且加深了对新闻采访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凡是想在新闻业务方面有所作为的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好好读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必须牢牢抓住4个关键点:

一、新闻采访必须坚定决心,敢为人先,勇于实践。

二、新闻采访必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求真相。

三、新闻采访必须深入下去,既访高层,又访基层。

四、新闻采访必须本领过硬,笔力强劲,图文并茂。

 

坚定决心,敢为人先,勇于实践



斯诺当年去陕甘宁边区采访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他是第一个赴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有着“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

当他到达西安时,时局空气极度紧张,到处是特务。他带着一封介绍信、一个铺盖卷、一点吃的、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冒着炮火,冲破层层封锁,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苏区。

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采访?斯诺说:“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了生命,为了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

可见,他为了进行这一次采访,是怀着坚定的决心、不怕牺牲的精神前行的。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最终获得成功。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求真相



新闻采访必须带着问题下去。有了问题,就有了采访的目标与题材,就能写出优秀的报道。

斯诺在赴苏区前,准备了几十个问题:

“成千成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

“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

在《西行漫记》的第一篇第一节中,作者以“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为标题,用了五千多字提出几十个问题。为了探求这些问题的最新的真实的答案,他走进了红色根据地。

在采访的过程中,斯诺又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解到了根据地的许多新闻线索,写出了优秀的报道。

 

深入下去,既访高层,又访基层



在新闻采访中,既要眼睛向上,又要眼睛向下,既采访领导,又采访群众,这样的采访就全面、深刻。

斯诺的这次四个多月的采访中,既采访了中共的许多高级领导人,还采访了一批红军士兵和农民。

书中关于对毛泽东的采访占据了重要篇幅。斯诺与毛泽东谈了许多夜晚,谈到了各种广泛的问题,笔记本上记录了约2万字。书中有许多毛泽东生平的细节,是首次披露,引起轰动效应。书中还写了对周恩来、贺龙、彭德怀等人的采访,内容也十分生动。

在采访高层的同时,斯诺十分重视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参与生活,实地采访。以下的几个小故事可作佐证:

----斯诺喜欢与当地农民交谈,夜里借宿农家茅屋,睡在土炕上,吃农家饭。虽然农民很穷,但心地善良,殷勤好客,有的拒收这个“外国人”的伙食费。有一位小脚老太太,自己家有五六个孩子吃饭,却坚持要杀一只鸡招待他。

----斯诺在苏区津津有味地观看了红军剧社的演出,并且在观众的鼓动下,上台独唱了一首歌曲《荡秋千的人》。第二天,他采访了人民抗日剧社的社长。

----他在采访中了解到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在红军的社会活动室内都有一张大桌子,吃饭时是饭桌,饭后成了乒乓球桌。斯诺也上去打了几下,但简直不是红军战士的对手。

----他在采访中参加了红军的政治课学习,在学习中,他向红军战士发问:“红军在哪方面比中国其他军队好?”结果有12人站起来回答。

有的说:“红军是革命的军队”。

有的说:“红军是抗日的”。

有的说:“红军帮助农民”

有的说:“群众恨白军,他们爱红军”……

从以上这些采访中的故事可以看出,斯诺的采信访是多么接地气、多么深入细致。

 

本领过硬,笔力强劲,图文并茂



《西行漫记》一书的故事性很强,一个又一个故事让人愿意看下去。这与斯诺有着强劲的笔力分不开的。

斯诺190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到达上海,担任一些报纸的编辑与特约通讯员。以后,又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新闻系教授。他努力学习中文,并达到能翻译中文短篇小说的水平,并把鲁迅的著作介绍到西方世界。

斯诺的中文水平和写作水平在采访陕甘宁边区时派上了用处。他写的故事鲜活、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斯诺在总结此书时谦逊地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的,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这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在书的目录前有32页照片,共60多张。这些珍贵的照片,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任弼时、徐特立、谢觉哉、彭德怀、贺龙、徐向前、陈赓、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等人的形象,还有文艺演出、农民游击队、儿童读书、军训、护士、骑兵、运动的照片,全景地反映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本文所用照片均选自《西行漫记》一书中)。

这是斯诺进入苏区时带的两架照相机和24个胶卷发挥了作用。这些照片集思想性与真实性、艺术性为一体,在当时是轰动世界的新闻图片,如今成为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这是一个多面手记者的杰作,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